美文网首页
“平庸的恶”引发的众叛亲离                  

“平庸的恶”引发的众叛亲离                  

作者: 许树建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17:56 被阅读0次

          一部早就想看的电影,大约要追述到2014年6月21日,我在第22期思南读书会上,第一次听到刘擎老师讲“阿伦特的失误”,那时候就意犹未尽,昨天终于如愿以偿。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因为它的论点很深奥,它的指向又很现实。电影有能耐用两个小时就把一个主题端到你面前,犹如一点墨在宣纸上花开,一个纷繁复杂你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在你僵硬的脑子中打开,逼着你回忆,思考,得出你的观点。

          这部2012年以德国为主拍摄的影片,用了人的名字命名就非常生活化。它展现了汉娜·阿伦特1961年应《纽约客》约稿,到耶路撒冷参加审判前纳粹高管艾希曼的法庭开审的过程。她听完庭审思考后撰写出五篇稿子及1963年又发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后,她的处境在学校教授们之间,她与亲朋好友及丈夫,用四个字来形容:众叛亲离。

          阿伦特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最欣赏的女弟子,两人还曾有着暧昧关系。所以二战后,她已是芝加哥大学受到欢迎的政治哲学教授,她写的文章很受读者青睐。她本人又是美国籍的犹太人,所以著名杂志《纽约客》请她出马写审判德国战犯报道是情理之中。同事们也都期待读到她的又一篇佳作。这大概就是影片以开头的气氛。

          耶路撒冷法庭即将开庭,这位被以色列特工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抓来的艾希曼,受到整个以色列以致整个世界犹太人的关注,因为这是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后,第一次在犹太人国内自己审判战犯,群情激昂、义愤填膺!阿伦特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法西斯高官。出乎意料,艾希曼是一个戴着黑边框深度眼镜的瘦高个,他是有一问才站起来有一答,几次三番表示自己就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并没有对犹太人有多大歧视。当法官问,假如上级告诉执行枪决是你父亲,你是否执行。他说假如证据确凿,他也会执行。阿伦特发觉他并不像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简直就是一个呆头呆脑的书生。但控诉者几乎泣不成声还有晕倒在地。艾希曼成了希特勒的形象代理人,这样对人的审判与对事的审判混淆在一起。她从哲学角度思考出人类有两种邪恶,一种是极端的恶,就是有主观动机的杀人,一种是平庸的恶,就是不动脑筋去执行而形成的恶。艾希曼就属于这种“平庸的恶”。

          一方面是6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仇恨,一方面是分析人性的哲理在这里交汇。几乎所有舆论都倒向反对阿伦特,因为客观上她在为艾希曼辩护,假如根据所谓的“平庸的恶”来解释,他就没有犯下滔天之罪。一般来说,在社会舆论下,在朋友劝住下,在丈夫两次病危情况下,谁都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撤回稿子,撤回书籍的发行。因为这是符合潮流。影片恰恰反映出阿伦特的“不屈不饶”,最后还坚持不听校领导的严厉批评甚至罢免她教授的威胁,走上阶梯大教堂,义正辞严把“平庸的恶”从头到尾阐述一遍,结果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鼓掌。

          假如把场景拉回到中国,我们不也遇到过如此的场面。凡是斗地主,不管台上押的什么地主,台下肯定把他当成黄世仁、刘文彩。这个时候假如有人说这个地主良心还不错,对手下不刻薄,当时就会被口水淹没。比如说到四类分子、516分子、三种人,那就是不管你是极端的恶,还是混饭吃,跟屁虫一律十恶不赦。因为这是政治。阿伦特认为人类要打到的是不动脑筋的平庸。只要每个人都思考,恶就不会传播这么畅通无阻。同时,“平庸的恶”的人也不该承受“极端的恶”的人同样的惩罚。

          这个理论你搞明白了吗?你接受吗?这个说法现实行得通吗?一个窝藏贩毒犯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是平庸造成,还是邪恶驱使能分得清吗?

          所以“平庸的恶”在当今世界只能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存在。你说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庸的恶”引发的众叛亲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ti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