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本书聚焦“互联网+健康医疗”,首先深刻剖析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产业形态——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如何促进传统医疗保健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健康医护服务的方向转变,同时推动专业医护服务机构的能力、效益和水平的提升等;接下来,重点从技术与应用向结合的角度,对提供上述服务模式的关键问题、系统框架、主要组成,以及技术实现进行详细讨论;最后指出产业规模发展的机遇和需要扫除的障碍。
本书一共分为三篇共11章展开,作者力图完整的对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的医院、概念、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及产业发展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诠释。
第一篇“健康医疗迎来跨界融合新机遇”(1-3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健康医疗服务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在揭示了产业发展现状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医护需求之间的矛盾之后,指出传统封闭型的医疗产业需要加速开放、改革创新,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并引入新的技术创新和医护模式;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突飞猛进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市场投资跟进、民众参与与意识增强等都将大力推动健康医疗产业革命性的变化。接下来,作者阐述了这一产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分别说明互联网+下的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带来的变化和收益,包括使患者群体享受到个性化的健康医护服务,给专业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临床及能力上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政府医疗卫生管理监督部门掌握信息并实施有效监管。在第一篇的最后,从技术进步造就新的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对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的含义进行另一种诠释。同时强调指出,由于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加入,在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悉心营造并不断完善合理的生态系统,各方面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实行合作共赢。
在第一篇当中,作者给出的关于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的含义,我认为是本篇的一大亮点。移动健康是通过各种设备、渠道采集生命体征和情境数据,经由智能网关利用无处不在的范在通讯网络连接到健康医疗云服务系统,从而实现患者和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端到端的远程医疗或“虚拟”健康护理服务,包括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预测和监护、出院及术后康复指导、在线咨询等。智慧医疗则是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化系统(HIS)及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机构和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分布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医疗信息和知识共享、专业能力培训等工具,以及各种经营管理数据和决策分析,实现医护服务提供、医疗机构运营和政府对医护服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
第二篇是关于“互联网+下的健康医疗服务实现”(4-8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也是篇幅最长的内容。本篇作者主要聚焦端到端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以及核心模块实施,以实现面向患者、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灵活、可扩展的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服务。对广大患者而言,这些服务将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个性化需求并贯穿健康医护路径的各个重要环节。在简单引入系统设计的整体架构之后,首先介绍带有通信功能的低功耗可穿戴设备及便携式设备作为健康医护系统采集多模态体征、环境及上下文数据和信息的入口,起重要性绝不可低估。正是由于这些微小型化设备的兴起,加上它们和用户及患者之间的贴身关系,又可作为移动的端口,开启了很多健康医疗创新服务模式的可能性。在这里,作者分别讨论了可穿戴设备及便携式设备的市场概况和发展趋势、产品大致分类、互联互通标准,并着重介绍了其应用于健康医护路径上的不同环节,包括健康促进、慢性疾病管理、诊断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服务等的典型案例。
接下来讨论整体系统架构的另一个重要构成——移动健康医疗APP。作为移动互联网服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直接承载着用户对目标服务的感知、体验以及系统本身和专业医护团队的线上沟通、互动。而要使这一新的服务形态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主流医护过程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有关这一任务的讨论包括对目前健康医疗APP市场的分类和分析,以用户为中心APP基本设计原则,贯穿患者临床医护路径各个环节以及对医护人员工作助力的案例分析,并特别指出了决定健康医疗APP今后成功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即必须具有专业性、相关性、有效性、趣味性和社交化等。
进一步地,系统架构的下一个核心主题是关于打造安全、开放、可扩展的健康医疗服务云平台(简称为“医疗云平台”)。如果说可穿戴设备和APP是健康医疗服务面向用户的末端“抓手”,云平台则是身在幕后的控制和处理中心及认知大脑,其核心作用显而易见。围绕着一问题,着重阐述了云平台设计要满足的各项实际需求;介绍了云平台的业务架构及主要模块(包括数据汇集分发、电子健康档案、业务管理、安全体系和运维系统等);分析了提供平台核心能力的代表性技术实现,以及云化、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最后概述了医疗云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上述阐述的大部分环节中以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移动健康创新平台(CM-mHiP)的系统实现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第二篇的结尾,综合前述比较深入而广泛的概念、系统额技术描述,取材于作者自己过去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详细描述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下的健康医疗应用实践案例(“我尚”运动【后更名为“爱动力”】APP、“我尚”心呵护【后更名为“爱护心”】APP、“我尚”睡眠、“我尚心电”),从背景需求、应用场景、系统设计及实现的角度阐述健康医疗服务的实现过程,这些例子包括面向健康人群的个性化和社交化运动管理系统,面向术后出院患者的心功能远程监护系统与服务,面向睡眠障碍人群的睡眠健康远程监护系统,以及加强自我保健意识的心电自动分析系统和心律不齐筛查系统。
本篇中作者描述得尽可能的比较全面和详尽,不过更多是站在了研究者和技术的角度,对业务的思考和分析上还是比较欠缺。
第三篇“推动健康医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9-11章),从移动健康医疗作为一个跨行业新兴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如何吸引生态系统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受到重视的程度,所提供的服务被广大用户接受的要素,以及必须克服的障碍等。所阐述的主题包括产业链上各方纷纷从自己原本的行业利益和优势出发,对这一领域实施战略性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移动健康医疗服务要获得广大用户(患者、医护专业人员等)的青睐,必须要首先明确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与主流健康医护流程的紧密结合,提供健康促进效果和临床有效性的证据,培养用户健康意识和行为改善,确保数据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除此之外,要使得移动健康医疗产业规模化发展还必须扫清几个主要障碍,即加快政府相关监管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健全技术和医疗服务标准,明确规定付费机制和付费标准,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方式等。
本书条理清晰、结构明朗、主次分明,作者试图从比较广阔的面来介绍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并且探索互联网+下可能的健康医疗模式,作者更多的是一位研究人员的视角,官方语言性较大,在实践性中可能不是很强,而且书中绝大部分都是相对专业的技术实现上的描述,业务和市场的角度相对较少,如果是站在产品线上的人来读此书,可能相对可读性要差一些。不管如何,能从每一本书中获得一些收获也算是不错了,我在此书中最大的收获便是作者关于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的定义阐述和国内外大致医疗健康政策、水平的描述,以及关于Hadoop技术的较为详细的解析和应用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