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请给每个学生自我表达展示的机会和舞台 文/ 覃建波
要打开学生金口,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需要老师的鼓励,也需要用某种方式来激发、通过某种途径来管理。笔者采用加分的方式来激发,通过课堂发言加分的原则来管理。通过约定:
1、冷场、没人发言时,自己主动并且第一个举手,能围绕主题发言。
2、发言的人很多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围绕主题,比较完整的回答,获得掌声。不能说我的意见和他人一样,以不能别人刚说过,又说和别人一样的话或表达同样的观点。
3、发言时遵守纪律。不喊“我、我、我、”;不用手敲打桌子;不站起来。
4、每人都要积极上进,争取加分。不能没抽到就“唉”,连回答几次没加分就泄气,就不举手,不表达,展示自己。记住:努力就有收获。
约定归约定,开始实施,正如预料的一样,就有人因没有被抽到回答,没有加分,而有意见有情绪。给我提出来了,全班讨论了一节课。他们关注的不是原则,而是老师没给他机会。新课程提出要关注全体,照顾每一个人。这也就是在讨论中学生给老师提出的要求。
笔者从讨论中发现了学生不发言的根源:不是像我们老师认为的,学生胆小,没有信心,不会表达……其实,在班级授课制下,集体上课是无法在同一时间照顾到每一个人的。举手发言换个角度就是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班级授课制下,时间、空间都有限,举手发言照顾不了各层次的学生,而老师出于某种考虑,能抽到有机会表达展示的就那几个人。久之,大多数的孩子,就成了课堂的看客,旁观者,好像在学习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那几个同学而已。
班级授课制下,怎样照顾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小班化?还是小组化?“杜朗口中学”给了一个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崔其生另辟蹊径,颠覆班级授课制,扭转了一统就死。开启了一放就活的课堂新气象——上课了,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时是小组内讨论,有时是全班人参与;发言者真是随便,不用举手,不用请示,站起来就说,有时呼啦站起来十好几个,谁的嗓门大,谁就争取到了发言权;老师在同学间走来走去,时不时提个问题,出个难题,引来的又是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当有人到黑板上演算或讲解题目时,教室里更热闹了,站着的,跪在凳子上的,坐到桌子上的,跑到前面蹲着的,坐到地上的,形形色色,花样迭出;进入个人练习环节,四周的黑板便派上了用场,黑板不够用了,一些学生干脆蹲在地上写写画画……“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相当自信。
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课堂,让一个濒临撤并的农村中学(杜朗口中学)在06年的中考重点录取中报名268人考上了267人,也让一个个害羞内向的农村孩子在生活中大胆活泼而充满了无尽的活力。
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解决了所有孩子的读书问题。不利的是统一的要求,不能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分层,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传统,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课堂中的一些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规矩矩,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语文课堂由讲堂转化为学堂,成为每个学生自我表达展示的舞台,他们定会还给你一片精彩。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复制部分或全部内容他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