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生军训,和教官有一个短暂的交流,教官陈述了他的理念,他说哪怕三天的活动时间很短,但也想保证每个孩子在回到家之后能够告诉自己至少学会了一件事情。
教官同时还分享了在下午浮桥活动时,女生表现更积极,男生在刚开始有些退缩,但是在关键时刻男生气概又表现出来。
我能感觉到教官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以及以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
我由衷的感慨,大家都在与时俱进,以前的军训可能更加注重到底学了哪些知识,但是现在的教官已经开始在引导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
话里话外,我都能够感受到来教官对学生满满的善意。
我的两个孩子都上学了,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送他们进入幼儿园的场景,因为那是他们挣脱父母的怀抱,离开家,开始融入社会的系统开端。
而这个社会系统中,他们所接触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将或多或少影响他们的人生。
幸运的是,我的两个孩子都遇到很好的老师,在我们接触不到孩子的时间,他们也在用心的去教育和引导我的孩子。
我在有孩子之前,也深深知道要尊重在我生命中走过的每一个孩子,但是当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对这个感受理解更加深入。
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我常常就会觉得那台下坐着的就有我的孩子,我把他交给这个社会,我期望他们看到怎样的老师,受到怎样的教育,那我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孩子成长在社会环境的体系中,不仅仅依靠父母、老师,而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中其他人的善意。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写了一本书《你好,小孩》,书中她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孩子想要健康成长,仅有父母和老师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善意。
她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她当时需要工作,准备将女儿单独送到电影院看电影,在售票厅的门口,售票员跟她说,将会安排工作人员在出门的时候把她女儿给送出来,因为出口和进口是不一样的,担心他找不到。
李小萌说在这个案例中,她能够体会到,售票厅门口,小伙的小伙子的善意,其实这并不是他份内的工作。
我记得有一年住在阳朔遇龙河畔的民宿,早起老板娘煮了最正宗的桂林米粉,然然因为太滑仍然太会吃,老板娘亲自给然然喂饭,很耐心的教她怎么夹米粉才不会滑。
他们还把他们的家的小桶和小盆和给然然去玉龙河边抓鱼。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会想起在那个民宿,想起他们家阳台上日出时温柔的橙色的光芒,以及迎面而来的微风,夹着遇龙河畔青草的味道。
我想那个地方不一定最美,但是深入我的记忆的是老板娘一家给予然然的温暖和善意。
记得有段时间学校食堂有点质量问题。责任人一个劲儿在道歉,并保证下次会改进,但仍有家长比较严厉的口吻说:责令你们尽快整改,不要等到兵戎相见就不好了。
我特别赞同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但在出现问题时,如果不把责任方和自己看作是商家和顾客的关系,看作是他们也是孩子成长的社会系统中很贡献力量的人。
当出现问题时不是指责,而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态度。
社会系统中,那些与我们的孩子密切相关的人,都是孩子成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你对他们善意,他们就会对孩子善意,这是良性循环。
最近几年,网路上太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评判老师。人无完人,老师也一样,如果有问题时,能够将学校、老师、父母看作是同一条战线上为孩子成长贡献力量的战友,那么解决问题的角度就肯定不一样。
指责、威胁、恐吓只会让老师心寒,而这样的凉意又该怎么向孩子传递善意呢?
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挣脱我们的手,走入这个社会,走到我们能力无法企及的范围,我们只有由衷地期望孩子在这个社会系统中能被温柔相待,孩子的社会系统如何才能充满善意,能够决定的是首自己迈出第一步、首先要传递是善意肯定是我们自己。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从自我开始,天下可运于掌,但愿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