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修行来的,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排除和看破的,是人生的种种“惑”。——《泥步修行》
生活中我们会看多很多教授、博士的现实人生,陷于“大惑”之中,他们基本上都是好人,但很少真正关注世间大道、人类价值、普遍正义。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眼角时时打量着同行、同事在社会虚衔、会议邀请……结果总是寝食难安、焦虑不堪,他们为人生开辟了一个个无形的战场,天天暗战,夜夜舔伤,永远没有偃旗息鼓的日子。
比教授、博士更严重的,是高官和富商,他们的权位和财富,在一般人看来,应该可以解决世间的千难万难、千惑万惑,但事实如何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他们自己,更是惧怕权位和财富的失去,不能不在趾高气扬中担惊受怕,上下其手。
因此,修行之要,就是“破惑”,破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达到“不惑”。
四十岁之后的孔子,并没有达到“不惑”,他五十岁之后做了几任官,都磕磕碰碰……甚至觉得自己像一条“丧家犬”了,怎么能说得上“不惑”呢?“不惑”的目标没有达到,但他时时都在“破惑”。甚至为了“破惑”,不惜流浪野外,年年月月叩问大地……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高尚的人,也会有很多“惑”。甚至,越高尚,其“惑”越多。
可见,不管生命等级的高下,“破惑”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命难题,而且还会伴随终身。因此大家都何必遮遮掩掩,而不妨敞亮地回顾和讨论。
——摘自《泥步修行》
那我们当下年轻人的“惑”呢?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是否是我们内心焦虑的缩影呢?
我特别喜欢早高峰的国贸站,尤其是十号线换乘一号线的时候,因为在这条路上可以看见很多迎面而来的“表情”。有欢天喜地的,有烦躁不安的,有充满希望的,当然也有木讷丧气的。北京这个城市大到能把所有的表情一一装下,而且可以容纳情绪背后的各种可能性。城市情绪其实是当下奋斗者的真实写照,我每天早上都是在地铁里给自己打气的,也希望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北京遇到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