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不上课外班,做到这3点,你的孩子也会变成“优等生”!
转:小学生成长中的那些事
很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到处报课外班。曾经,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光是英语一门课,父母就给他报了3个兴趣班。但是,孩子的英语成绩,在班里还不到中等水平。
对此,一位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坦言:“越是‘优等生’,越是重视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一个课外班都没上,成绩照样优秀。”这位班主任还指出,父母给孩子报课外班,不如先做到下面三点:
一、帮孩子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
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勤学善思,当是治学的基本态度。作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问,在学习中多思。多提问题多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要保持怀疑的精神,不能被动地全盘接受。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作为父母要保护孩子喜欢质疑的精神。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发掘创新精神。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我们中国的学生,在计算和推理方面,较之国外学生毫不逊色,唯独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
二、作业态度需严谨
如今小升初时,很多重点学校都会有面试。面试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四五年级的作业本”。只有作业本全部都是“A”的学生,才有可能面试成功。平时写作业,如果想得“A”,除了正确率要保证之外,作业的字迹也要求整洁规范。
这就说明,学校对优秀学生的选拔,除了学识能力外,“治学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参考指标。其实,整洁规范的作业,同样能反映出,孩子做事认真有条理。老师们也经常说:“书写认真美观的孩子,一般各科发展都很均衡。偏科的孩子,尤其语文是弱项的孩子,写字大多也不好看。”
三、母亲拥有良好的情绪
我们父母经常要求孩子能“自律”。对父母而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自律。这种能“自律”的父母,对孩子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福气。母亲平和乐观的情绪,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心里踏实温暖。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下,孩子才能定心学习,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精神的养分”。
在小学阶段,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母亲。如果这个母亲脾气暴躁,为了一点作业,就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孩子在母亲陪读的过程中,将一直处在恐惧状态,孩子的“内耗”过大,反而更容易出错,如此又招来母亲的打骂,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真正想培养出“优等生”,父母的功夫不应在寻找课外班,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习惯”、“不断提升父母自我成长”的方面上来。
永远记住:妈妈的脾气孩子的出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