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的乐团工作室活动有分享活动,观看了年轻人的分享后,心生一念——可以把过去带团遇到的一些与家长沟通的难和解决之道分享给大家,也可分享日常节奏教学取得成果的经验。
考虑了一番,向导师申请了和大家分享沟通之道的机会,我略忐忑地等着胡导师的回复,有点担心这个主题他是否认可。导师很快回复“好的”,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分享稿。
从提纲到主干内容,再充实案例准备了三小时,将过去做的、思考过的,和家长成功沟通的案例分享出去,并提炼出三个关键点和三个原则,以期能够对大家有用,帮到一点点。
幸好不用做课件,省去很多时间。为了体验感强,设计了三组模拟对话的环节。
定稿之后,开始练习演讲。我在琢磨要不要带上手势,会不会太正式。可转念一想,这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为什么不正式地锻炼下自己呢,于是将开场白反复练习了一番,达到脱稿的熟练度,带上几个自然的动作。场下不算活跃的我,上台不会怵,只要准备充分,临场发挥就比较顺利。
练习下来,有点超时,加上现场案例演练,估计还会超出六七分钟,不管了,没有互动环节,效果会差一些。
昨天晚上在胡导师的介绍下走上讲台,跨出的几步还在犹豫当下那气氛适不适合我设计的开场白,临时加了一句后便按照准备的开始我的分享。
从开场白到互动环节,再到后面主题的讲述,全程炯炯有神地看向下面座位上的队友们。许多都抬头看着我,有些人微微笑,有些则静静地听着,有几个拿起手机拍摄,也有几位低着头刷手机。无论如何,我尽管全然地按设计好的“走”一遍,自己不要有遗憾就好。
好多专注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一直担心自己演讲的时长,语速较快,全程微笑,偶有舌头“打结”,不打紧,不求完美,如果我讲述的内容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就够了。
胡导师一直在不同角度给我拍摄,我整体状态放松,有条不紊。最后环节,大胆地插播了个人公益读书会的“广告”,期待结交更多同频的年轻人们。
结束后,我轻快地走下台,胡导师向大家介绍了他眼中的我,给予了许多肯定,非常感谢老师的支持。
很快,我的微信上收到加好友的信息和朋友参加新一期读书会的报名消息。分享的轻快与我预估情况差不多。但是还没有收到反馈的消息。
今日写个人小结,突然想到,没有收到感悟分享,那我是不是可以主动出击,邀请几位队友说说昨天听下来的感受,我还可以改进的地方。
有些迟疑,有点担心自己这么抛出去“讨”评价,会不会被“嫌弃”。依然是转念一想,真挚地“求助”于他人,请求一些反馈以改进,这样的心情会被理解。想到这点,马上@了三位乐团同行朋友,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略担心的心情,并表示简单说说即可。
有时候,真的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当我主动抛出请求,收到的都是善意的理解和帮助。
余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整天听下来是很清晰的,就是这个理论是听懂了.但我就是觉得回去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是不是把那个模拟场景用在后面,情景再现一下,处理的过程会不会更清晰一些呢?
昨天听完报告我也回忆了一下一直以来看的育儿知识,其实沟通上有共通的地方,首先就是共情,说出对方的痛点和不开心,但是孩子和家长还是有差别的,家长需要的共情时间可能会长,因为成年人有了遮羞布,有了“面子”没有孩子的单纯,就算指出他也可能和你battle很长一段时间,就为了抒发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所以面对家长时可能需要付出面对孩子百倍的耐心,劝慰的话术不是一句两句,我觉得这方面还得不断学习,因为很缺乏安慰的话术,当然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也会烦闷个人的休息,亲子陪伴时间要用来应付某些家长的无理取闹,所以换个角度,家长需要老师“好言相劝”,那谁来关心老师,老师不可能无休止的做家长的充电宝,老师也需要充电,老师的精神健康其实也值得被关注和被理解,余老师下次可以再分享分享教师自身如何充电,调整,达到自洽的方法途径。
我觉得该提的应该都有了,我听了还是蛮有共鸣的,但对于那些没接触过pet的人来说可能交流的过程如果详细点可能会更好,如果遇到有类似的问题,可以套用。
书看的少,提不出啥想法,第一次看到这种方式,很好。
那天余老师提的同理心、换位思考,我个人觉得很受用,其实我们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学好,知识学好,专业学好,既然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我们与家长就是统一战线的,有必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逆向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最佳方式,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几位同行的反馈顿时让我有了许多改进的灵感,马上就能收到真诚的回复,太开心了,也为自己勇敢的“请求”感到骄傲。明日整理一篇关于如何改进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