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个月没有更文了,重回电脑前,感觉格外亲切。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
佛陀对文殊菩萨说:“在后末世佛法将要灭的时候,受持此法华经的行者,如果见到有人于在家出家人中生起大慈心,于非菩萨之人生起大悲心,就应当作如是念头,有这种分别的人,就是大失之人。”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认为只有修行才能够觉悟。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认为不修行就不能觉悟,这是不懂得慈悲真意,住在修行相上分别众生。故而为大失。
慈者,茲心、此心、自心也。无论众生修不修行,觉不觉悟,皆是自性的化现。就好比地球人无论能不能意识得到空气,都必须依托空气而有生命一样。
悲者,非心也,相见是心。就好比见到了大地山川、草木人事,这都是相见,不是心见。缘修行相而见觉悟相,这是以相缘相的戏论。
从三世看,一个人此生修行不修行,皆是因缘之使然。此人这一生不想寻求觉悟,未必代表他过去世不曾寻求觉悟,亦不代表他未来不会寻求觉悟。因为觉悟是众生的本质,一切众缘和合的幻相皆是自性流露。
因此,佛陀经常教导弟子要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因为这就是事实真相。每一个众生都是菩萨,他们在各自的境界中,或善或恶、或觉或迷的觉悟有情,没有所谓的非菩萨。
从一心三藏来看,慈为空如来藏,自性真觉中,没有明上加明的虚妄。悲为不空如来藏,自性真尘中,不染一相。慈悲为空不空如来藏,自性真识中,没有分别。此三藏三轮体空,共为一心,此心即为慈悲心,亦叫真心。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懂得了慈悲真心,就应当明白:“从真如自性(慈)而来的方便随宜说法(悲),于闻、知、觉处明了无闻、无知、无觉的真性。于无分别无有动念,不会生问、生信、生解。其人虽然不问不信不解,当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之,就能令其住于此法之中。”
这段看起来很玄,细读处却不难理解。
看起来很玄,是对于住相者而言。住相者会很疑惑:“不闻不知不觉,怎么知道佛法?不问不信不解,如何修行佛法?”他从住相的角度来理解这段话,故而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如果不住相,就能明白这段话的真意。
从不闻不知不觉看,“不闻”是指有闻觉而不住在闻觉上,就是真闻觉。“不知”是指知法而不住在法相上,则为真知尘。“不觉”是指有分别而不住在分别上,则为真觉识。
只有在闻而不闻,知而不知、觉而不觉中,才能够于不住相处见到真正的慈悲。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是闻而有闻,则如同佛在《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慈悲也。着相处,是见不到慈悲的。
对于众生而言,由于往昔的业习,怎么可能不闻不知不觉呢?故而当有闻有知有觉时,对于所闻之法,就要于无分别中不问无信不解。
所谓不问,有分别就会动念而生问,不动念者则不会有问。所谓不信,有执着就会生信,无执者则不会生信。所谓不解,有妄想就会生解,无妄想则不所谓生解。如此不问无信不解,就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住在真正的佛法之中。
曾见过一位老太太,文化程度不高。听说学佛好,每天听经一小时,轮次播放《楞严经》、《法华经》。她只是听经而已,对于经义如何,似乎从来不问不信不解。但偶尔听其谈论佛理,朴实的话语中已经领悟很深,只是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念佛成佛的法理就是这样的。这种不问不信不解,其实是最大的信解。
在没有分别、执着、妄想的“不问不信不解”处,才能见到佛光朗照。而任何的妄想、分别、执着都好比是拿了一把遮阳伞,自己挡住了佛光。
譬如有的人把佛分别成了天上的神仙,则这个神仙相就挡住了佛的真实相。这样念佛,顶多只能念出自己心中的那个神仙相,念不来真实的觉悟。
释迦牟尼佛早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在觉光无碍中拥有无所不见的大神通力,于一切法的顶相上具备无差别中无碍差别的大智慧力。了知一切幻化众生的因缘果报就如同了知自己。故而他能随缘化度众生而没有任何障碍,只要众生不自闭妙明,就能在佛力加持下,不知不觉地就住在了佛法之中。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
佛陀接着说:“文殊师利,此菩萨摩诃萨在如来灭度后,有成就这第四法者,说法华经时不会有过失。常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以及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一切众生的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了听法之故,亦常常随侍在其左右。“
懂得上述慈悲真义者,就具足了无差别中不碍差别的道种智慧。他既能从自性本如处(慈)观察一切法的化现(悲),又能将众缘和合的一切法(悲)会相归性到其自性本如处(慈)。故而他能因时因地的随宜说法,不会有任何过失。
由于他常常供养一切众生法华大法的缘故,故而也能感应到一切众生的供养随侍。这就是“应供”。自他不二中,供养众生就是供养自己。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佛陀接着说:“若是在聚处部落、城市乡邑、空闲林中,有人想要问难行者。诸天昼夜因为法华大法之故而卫护之,能够令听闻者都得到欢喜。为什么呢?这部经是一切三世诸佛神力所护持的缘故。”
此处的聚落、城邑,可以譬喻为住大小有为相见的偏有者。而空闲林,可以譬喻为住无为空相的偏空者。
这些偏有或者偏空者,由于偏离了慈悲之中道了义,故而心中会产生种种疑惑而问难。说法者不必为此而担心。一者有诸天的誓愿,能令听闻者得欢喜。二者是这部经本身就是三世诸佛所护持的经。
而这个三世诸佛中,亦包括问难者自己。就算这个问难者过去、现在皆不觉悟,将来他总会觉悟的。作为未来佛,他未来必定会责无旁贷地护持此经。因为卫护受持《法华经》者,就是卫护他自己的本性。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菩萨,这部《法华经》在无量国土中,乃至名字都不可得闻,何况能够看见、并且受持读诵呢?”
《法华经》是很难闻得的。如今地球70多亿众生中,真正听到《法华经》名字的人,其实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学佛者,亦不一定都能有因缘遇到《法华经》,为什么呢?佛陀接下来打譬喻说。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譬如强有力的转轮圣王,当他想要凭借威势降伏诸国时,如果诸小国王不愿意顺从号令,就会起种种兵前往讨罚之。他见到在战斗中有功劳的兵众,就会大欢喜,随其功劳而给予赏赐,或是给田宅、聚落、城邑,或者给衣服、严身之具,或者给予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只有其顶髻中的明珠不会给予他们,为什么呢?因为独有转轮圣王顶髻中有这样一颗宝珠,如果随便赐予,则眷属们必然会大惊怪。”
对于一个普通兵士有战功,你赏他几亩地,他可能很欢喜。但若给他象征王权的顶髻宝珠,他可能自己就会先吓晕过去,因为他的心量小,承受不起这样的权势。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来亦是这样。他以禅定智慧力得到了如是法国土,在一切法的顶相上,成为统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之王。而深着于世间相见的魔王妄心起孽,不肯顺伏于自性大道,想要解脱世间烦恼的如来贤圣诸将,就与之共战。如来见到了其中有解脱世间烦恼的有功者,心中亦大欢喜。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中为他们演说种种经典,令心开意解、充满法喜。赐予他们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以及种种法财。又复赐予他们涅槃城,告诉他们入此城者能灭度一切世间烦恼。以种种方便法引导其心,令他们觉悟欢喜,却不为他们说这个《法华经》。”
不说法华经,不是因为佛不想说,而是因为时机没有成熟。就好比给普通士兵以国王的权势一样,威势不具足时,给了也白给,还增添其烦恼。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文殊师利,如同转轮圣王见到兵众中有大功劳者,心中甚是欢喜,以此久在其顶髻之中、从来不妄授予人的难信之珠,赐予给了他们。
只有兵众中有大功者,由于心量大,不排斥王权;威势大,能够服众,才能接受转论王顶髻的难信之珠,成为王者。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如来亦是这样。作为三界中的大法王,如来以种种法教化一切众生。见到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其中有大功勋者,灭掉了三毒烦恼而超出三界,破掉了诸魔相见之网。这时候,如来亦大欢喜,就授予他们《法华经》。此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如来先前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一切世间多有怨结缠绕,众生很难相信,诽谤此经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如来现在说之,是因为有大功勋者已经破掉了诸魔之网,众生能够相信了,不会随意谤法了。”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法华经》之所以难以遇到,并不是佛不讲,而是与众生的根性有关。只有破掉了诸魔相见之网的大功勋者,才能承载此《法华经》。对于那些没有破掉相见魔网的人,你给他讲《法华经》,他会疑惑乃至恐惧。就好比不能妄受王权给普通士兵一样。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如今能够听闻法华、信受法华的人,都是破掉了相见魔网的大功勋者,只有这样的大功勋,才能感召到《法华经》。
有的人可能会想:“我也受持法华经,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烦恼、害怕死亡啊,怎么感觉不到我是大功勋者呢?”
这里就有一个证境和悟境的问题。
悟境破魔网的大功勋者,在知见上明了五阴相、烦恼相、生死相皆是幻相者,但由于没有证境或者证境低微,故而不得受用或受用很浅,心性上仍然可能会遭到魔扰,乃至产生恐惧。但是,由于具备了佛知佛见,这些恐惧只会更加坚定其破魔的决心。
当今时代,悟境破魔网其实并不难。量子力学的发展,让人们明白世间的一切皆是幻相。但从悟到证,是一个破相见的超越过程。这是住于相见证明的科学,力所不逮的地方。
而证境破魔网的大功勋者,因为有证境,故而能得受用。证得一切智者,能在无差别中无碍差别的证境里,自在游行于十方法界,不受一切境界相的干扰。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佛陀继续说:“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种种说法中的第一说法,在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典中是最为甚深的经典,故而于末后才赐与众生。就好比那强力转轮圣王,久久守护着顶髻上的明珠,如今恰逢因缘才会给予有大功者一样。文殊师利,此《法华经》为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位于一切经典的最上首,如来长夜守护这个经典,不妄自宣说。故而到了今日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和你们开演这个经典。”
《法华经》作为诸佛如来上慈下悲的第一说法,是无处不在的。当你能从所见的一切法相中见到其自性本来面目时,无论是悟见、还是证见,你都得到了法华精髓,成佛是迟早的事情。
《边读边聊法华经》8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