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
净宗法师|《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 净宗法师|《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净宗法师|《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
文/净宗法师
这些话都很简单,意思都出自《阿弥陀经》。
这里所说的“高度”,不是阿罗汉的高度,也不是菩萨的高度,而是十方诸佛称性而谈这样的高度。
“规格”,也是十方诸佛这样的规格。讲到《阿弥陀经》的时候,连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些诸大菩萨都卷舌噤声,没有一个发言。这种规格特别高,是佛和佛的境界。
“阵势”也很庞大,东方亦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亦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十方法界全部都动起来了。所谓“动员会”,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不就是动员十方诸佛吗?这个阵势非常大,铺天盖地,法界都卷动起来了,整个法界都为我们这样一个个五浊凡夫服务。
“仪则”是十方诸佛的仪式、规则——出广长舌相。释迦牟尼佛宣讲这部《阿弥陀经》,不像我们凡夫拿着麦克风讲,不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就可以感受到这部《阿弥陀经》场面之大、规格之高、境界之深,没有第二。
“极显念佛一法”,极度地显明念佛法门,“超尽一切法门”。
净宗法师|《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
这是稍微有点文辞修饰的表达。“万里长江”是说这个法门渊远流长。
“千年雪山之顶”,是指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前,“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比丘,“号曰法藏”,很远,很久。雪山,代表它的高度很高,同时也很纯净。法藏比丘在“雪山之顶”发了四十八愿,有一脉清泉流下来。
“途经千峰万壑”,是指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间的艰难修行。
“广纳百川众水”,是指《观经》展开定散二善,把一切众生的根机卷裹进来。长江不就是这样吗?
“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是指《阿弥陀经》六方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波平浪静”,定散的波平了,善恶的浪静了。《阿弥陀经》不谈定善、散善,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有什么善人、恶人?汪洋无边,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的: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我非常喜欢引用这段经文。什么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通通淹没。就是说,净土法门到最后的阶段所显示的境界完全平等,是大海一样的境界,而不是有高有低、有你有我。
如果有辈品,有差别,那都没有到达极处。像长江的水,它没有到大海的时候就有高有低,就会波动;到了大海,它就平静了。
总结一下这三部经的次第关系,是这样的:
首先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有一个浓缩的点,就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讲念佛往生,念佛往生就是一粒种子,是种子里的胚芽,是最有生命力的。所谓遗传基因,这就是佛种的遗传基因——阿弥陀佛要把基因给我们,基因并不多,只有这么一段,这一段就是成佛的基因,佛的种子。
这粒种子要发芽,就先在《无量寿经》里展开为三辈文,露出一点芽,冒出一端。然后来到《观经》,就展开为十六观,非常广泛,定善、散善,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一切众机都包揽无余。
展开为这么广大的范围之后,《观经》到结尾要收回来,放出去收不回来的话,众生就不能得到利益。所以,《观经》到结尾的时候,把定善、散善十六观收缩为一个点,归到哪个点?“持无量寿佛名”。
但是,这个点又过于浓缩,它的内涵还没有深细地发挥出来。然后就来到《阿弥陀经》,把这一点——“持无量寿佛名”的利益、行法规则进一步展开。
所以,这三部经经文的义理是非常清晰的。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
南无阿弥陀佛……
净宗法师|《小经》诸佛证诚念佛一定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