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d0c64838bb502e25.jpeg)
今天,苏州又下了一场雨,路面湿湿的,清清的。古城被雨水滋润的如烟似幻,如诗如画,清新的空气中飘逸着淡淡的幽香,让人舒心润肺。
这样的季节,我情不自已地想念烟雨中的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现存的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北宋庆历年间,朝廷官员苏舜钦遭到弹劾,被削籍为民。他想起多年前曾饱览江南美景,便即奔苏州,寻求精神慰藉。苏舜钦花四万铜钱买下一座三面临水的废园,傍水筑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题名“沧浪亭”,为苏州留下了唯一以“亭”命名的园林,也是现存最早的文人园林。
沧浪之水,原是指湖南沅江下游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带着如许的遐思迩想,我抵达沧浪亭街口。上面镌刻着“沧浪胜迹”繁体字样的石牌坊东面,透过石牌坊,一弯河水在两边高大、茂密的绿树浓阴下兀自清凌凌地向东流。
许是下雨的缘故,进出游人稀少,周遭一片宁静,唯十余老叟张伞临水垂钓,平添了水墨中的些许动感。
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烟水弥漫,极富水乡诗意。
河清水静,曲桥凌波。过桥便是沧浪亭了。真是“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我却迟迟没有进园,只站在曲桥的石栏边上,看东面的一道复廊和廊外的亭,亦别有一番情趣。
微风拂过,细碎的波纹映着岸边水榭粉墙、古树斜枝的倒影,沧浪之水便有了一种微漾的动态美。
进得园内,一路回眸,与200年前记载的“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样子似乎没变。
一座石桥,竟有移天换地之功,使得园成外柔内刚之质,天人合一之妙。然“山”更为奇特。东为黄石,西边却是太湖石砌成。据说这“山”出自宋代工匠之手。山虽不高,但起伏有致,陡峭有险。山腹一径,伸展盘绕。清风幽道,我漫步此间,看葱林茏木,顿忘一切烦恼。福在静世,乐在清心,我如是想。
沧浪亭占地约15亩。园中布局打破了以水为主的惯例,将假山作为主体。入门迎面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四周环列明道堂、翠玲珑等建筑,一条蜿蜒的复廊环绕亭山。
沧浪亭匠心独运之处,正在复廊和花窗。复廊,即从长廊正中用一面墙分为两条走道。一侧临园外的水,一侧临园内的山,这种外水内山的格局,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廊壁长约50米,竟嵌着108个精美花窗,且无一雷同。透过花窗,内外山水隐隐迢迢,相映成趣,可谓江南园林“借景”手法的典范。
这道以水为墙为漏窗的复廊不要说在苏州独此一家,就是在中国也是别无分号的。苏舜钦当年傍水造亭后,时榜小舟,享受真趣,多么酣畅。水的淡定、灵动、深厚都在它的默默间流淌、氤氲。
望着这片水的时候,天光水影弥漫了视线,水的凝绿和清淡的气息能润泽我心。我没有濯缨,更没有濯足。只是那么静静地坐着,仿佛一枝荷渐渐摇曳在水中。
当我步入“面水轩”,不禁驻足朝河对岸久久凝望起来,试图想从河对岸下的倒影中发现什么。
看过沧浪水,我又转身拾级登上山巅沧浪亭。一副柱联赫然闯入眼目:“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子不太大,四围通视,顶盖飞檐翘角,色泽古旧有岁月感。
苏舜钦早年曾赋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昔日的愿景,今日终成现实,他一扫官场失意的阴霾,畅饮高歌。好友欧阳修艳羡之余,赋诗打趣:“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四万铜钱买下的不仅是园林,更有风光无限的美景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八百年后,这两首诗竟然在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的手上交集出现。他在整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这副千古名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成为沧浪亭的最佳注解。
眼前只有这一片清绿的水和一苍郁的园林。仿佛一直来奢求已久的一种梦境,但又比梦境真切。沧浪之水,让你置身于梦境中的现实抑或是现实中的梦境里。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沧浪亭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心过。沧浪之水清清静静的,迤逦而行。
伫立在沧浪亭旁,看三三两两的零星游客多为长者,或许他们也如我一样的精神漂泊,想在漂泊的遨游中寻找一种爱的寄存或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