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荆州地区并不太平,“宗贼大盛”, “袁术阻兵”,刘表甚至不能到任(表不能得至),只好“单马入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这时,刘表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那就是依靠当地豪族来平定荆州。刘表找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南郡人蒯越,一个是襄阳人蔡瑁。
>> 蒯越为刘表出的主意是软硬兼施。蒯越告诉刘表,为害荆州的,一是袁术,二是宗贼。
>> 所谓“宗贼”,大约就是以豪门大族为中心、按照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地方性非政府武装力量。
>> 蒯越说:“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也就是说,治理荆州,必须有两手,那就是道德的感召和武力的威慑。
>> 先灭宗贼,后阻袁术。
>> 西汉初年,汉王朝实行的是“郡国制”,即郡县和封国并存的“一朝两制”(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后,至汉武帝时期,封国已徒有虚名,实际上实行的是郡县制,即中央、郡、县三级管理。县属郡,郡属中央,全国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长,郡的长官叫郡守,后来叫太守。
>> 不过,东汉的太守和西汉的太守是不一样的。西汉的太守之上,没有地方行政长官,东汉却有,那就是刺史或州牧
>>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二个州,一个部(司隶部),每个州派遣一名刺史。
>> 所谓“刺史”,就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监察不法(刺)的特派员(史)。刺史的级别是六百石,职责是巡视监察,没有固定治所,也不常驻地方,而且不能干预地方行政
>> 到了东汉,情况就变了。天下还是十三个州: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但这十三个州却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区域,郡管县的两级管理制变成了州管郡、郡管县的三级管理。州的长官,有时候叫刺史,有时候叫州牧,有时候既有刺史又有州牧。相比较而言,刺史威轻,州牧权重。
>> 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表不但实际拥有了荆州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而且广开疆土,“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境内“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俨然独立王国。中原士人见此,纷纷避难荆州,投奔刘表的学士竟多达千人,刘表也都“安慰赈赡,皆得资全”。同时,他还建学校,兴儒术,把荆州建设成为一个乱世之中的“王道乐土”。刘表,应该说是一个好州牧。
刘表为什么守不住荆州呢?
>> 第一,刘表胸无大志。
刘表的愿望,就是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以,不管谁和谁发生了矛盾和战争,他都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满门心思“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 第二,刘表也没有度量。
>官渡之战时,刘表坐山观虎斗,他的部下韩嵩和刘先就对他说
现在,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见到该支持的不能支持(见贤而不能助),劝他们讲和吧又劝不了(请和而不得),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双方的怨恨都集中在将军您的身上。到时候,将军就是想守中立,怕也不能(将军不得中立矣)!刘表的大将蒯越也这么劝他。于是刘表便派韩嵩到曹操那里探个虚实。韩嵩回来后,“深陈太祖威德”,刘表又怀疑韩嵩背叛自己,要杀他。只不过查来查去查不出什么问题,这才作罢。
>> 既无大志,又无度量,就造成了刘表的第三个问题——不会用人。刘备天下枭雄,诸葛亮人中之龙,两个都在他的身边、眼前,他居然视而不见;中原士人南下荆州有千人之多,也只见他安顿,不见他重用。
>> 刘表的第四个问题是后继无人
>> 所谓“后继无人”,不是说刘表没有接班人,而是说他的接班人既不中用,又安排失当。
>>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琦,次子叫刘琮。刘琦和刘琮都是刘表前妻所生,但刘表后妻蔡夫人已将娘家侄女许配给刘琮,就希望刘琮做接班人。蔡瑁这些人也都帮刘琮说话,实际上是蔡氏家族已经控制了刘表。
刘琦领兵出走。
>> 事实上,刘琦出走后,荆州集团就已经分裂为两派。
>> 一派以刘琮为名义上的代表,背后是蔡瑁、蒯越等人。这些人是倾向于曹操的,
>> 这一派,可以叫做“降曹派”
>> 另一派,以刘琦为名义上的代表,背后是刘备、诸葛亮等人。刘备是铁了心要对抗曹操的,诸葛亮则是主张联吴抗曹的,因此这一派是“抗曹派”
>> 如果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刘表就是“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看来,刘表最大的不幸,是生错了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