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电视剧《橘子红了》原著的作者,原名潘希真,生于1917年7月,2006年6月,浙江温州人,1949年赴台湾,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她出生时,父亲出外经商,一直没有回来,母亲认为她很不祥,就把她丢在地上,大伯母看见了很不忍心,赶紧把她抱了起来。事实上,从这一刻起,她和大伯母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甚至远远超过了亲身母女。琦君说:“从那时起,她就是我妈妈了,对我天高地厚之爱,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兄妹长大。”
琦君的生父在她一岁时去世了,三岁时她的生母也去世了。母亲临终前将一双儿女——她和比她大三岁的哥哥潘长春托付给大伯母,大伯和大伯母把他们抚养长大。琦君长大后开始写作,她笔下的父亲母亲和大妈就是收养她的大伯潘鉴忠和和大妈叶梦兰。
第三课课文《桂花雨》的作者就是琦君。
第一个自然段交代桂花开花的时节——中秋节前后。
第二自然段先写小时候父亲教“我”认识各种各样的花,可是“我”只记住了花的名字,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然后笔锋一转点题——我喜欢的是桂花。这里用的也是对比的写法,突出“我”对桂花的情有独钟。接着又是一个对比,用“梅花”的有姿态反衬桂花的“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寻常的叶子,开花时也须得仔细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窥见小花的真貌。这里看起来是贬低桂花,赞美梅花的千姿百态,实质上用的是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的手法,因为紧接着这段结尾写到:桂花的香气,实在太迷人了!
三自然段写故乡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桂花的影响以及母亲在桂花开放时对桂花的担心呵护关爱。这里有一句母亲的语言描写:“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这句突出了母亲希望桂花丰收并不只是为自己,而是想着送给别人,表现了母亲善良无私和对邻里乡亲朴素的关爱。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桂花的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香飘十里”词语,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就像液体一样把即使不是十里也至少有前后十几家邻居浸泡在里面,令人沉醉不已。而成熟后就得摇,不能等到风开过了被吹落,香味就差多了。
第五自然段写母亲发现天上布满阴云,知道台风要来,叫我们提前要桂花。“我”乐得抱着桂花树使劲儿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满身满脸都是,像落了一场桂花雨。表达了“我”摇桂花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写桂花的用处和香气的持久:摇下来的桂花捡干净晒干可用来泡茶或做糕饼,整个村子整年都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不仅花开时香,而且晒干后泡茶做糕饼时也是香气弥漫。)
第七自然段写“我”后来到杭州,见到那个地方的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于是“我”总给母亲带一大包,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段写离开家乡,移居外地,用母亲的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再次点明中心,“我”又想起故乡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趣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真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分外香吗?显然不是的,正如那首诗写的:人是家乡的好,月是故乡的明。
《桂花雨》回忆作者童年时在家乡“摇花乐”和“桂花雨”时的情景,借桂花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心底善良的人,她的温柔宽厚体现在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他人的无私帮助上。
附 思念故乡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逢入京使
唐 李益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