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黄河三峡半日游+到达王屋山

那是大二结束的暑假,那天早上吃过早饭,我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本旅游年卡,随手拿起来翻看着。爸爸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提议说:“要不咱们开车出去转转吧,买了两本年卡,上面那么多景点免门票,过一阵子到期了,不用白不用。”
其实我看了一下,市内的许多景点,爸妈之前都去得差不多了,我也骑车去了个大概,要去也只有去市外的,而且最好不出省,因为出省太远,老妈不想跑太远。那省内的景点,年票上面每个景点都用一张照片作为展示,看那些照片还真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偶然翻到了黄河三峡,忽生好奇心:久闻长江三峡盛名,那这黄河三峡的风景该如何?没有去过长江三峡,倒不如先去黄河三峡开开眼界。
我们所在的县城离黄河三峡不到180公里的路程,开车就是三个小时的时间。离三峡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是济源市的另一处有名的景点:王屋山。“愚公移山”一词从脑海里蹦出来,也因为这个词语,王屋山在我心中突然就多了许多魅力。我提议去这两个景点,先去三峡,再登王屋山,但中间可能需要在王屋山景区停留一晚,第二天早上再爬山。在征得妈妈的同意之后,我们快速收拾东西就出发了。
说走就走,实在不像是爸妈的风格,事实上这也是我记忆中和父母进行的唯一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本来今天的出行就令我感到非常兴奋,听到出发后爸爸打算走高速,我的内心更加激动,生平将第一次上高速,想想那速度都觉得刺激。可是在离高速路口不远处爸爸停下车对我说“你来开吧”,一瞬间,这出门“惊喜”就变成了“惊吓”,刚才想象中的“刺激”则变成了一丝畏惧。
说起来,从去年学驾照开始,在家的每一天我都会练车,当然不单单是在驾校练车,每次回老家看望外婆,那二十公里的路程,我们总会走那条人车较少的路,我开车,爸爸坐在副驾给我指点着。有些难以启齿,不过那么多次开车上路,的确都是无证驾驶。所幸开得稳当,从未违反交通规则,而熟练度也正是那样一次次练出来的。一年之后,拿到驾照,我已能心态平和地在路上开车,说起来,也是有“一年驾龄”的。不过这个心态平和,仅限于以普通速度行驶,之前最快的一次开到时速八十公里,都觉得快得要起飞,生怕出事,赶紧把速度降下来,如今要我开车上高速,想象一下那速度,心里自然是有压力的。
我对老爸说我不敢开,还是你来开吧。这时坐在后座的老妈“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喝道:“咋这么胆小?怕啥啊!开吧!”
爸妈的信任给了我很多勇气。“好吧,我来开。”说完下了车,和爸爸换了换座位。
坐上驾驶席,心里并没有多么忐忑。很多未知的恐惧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也是相信自己的基本功,出发后就没心思去畏惧了,只想着如何把每一个步骤都操作好。何况爸爸坐在一旁给我指示,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减速,在哪个路口出,都不用我操心,一路上帮我分担了不少压力。
第一次开高速,抛去了胆怯,但抛不去紧张。以前也没有连续开过两个小时的车,这是第一次体会到开车会有那么累,也算是明白为何交规规定驾驶人连续开四个小时车要停下来休息。开车保持充沛精力,精神专注,遵守交规,是作为驾驶员的职责。
下了高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的曲折山路,到了三峡已是正午。

烈日当头,停好车后,我们先找一处凉亭遮阳休息。爸妈差不多每天要午睡一会儿,今天则没法安稳睡觉了。他们在那里吃着出发前准备好的食物饮料,我倒好,躺在凉亭的凳子上,戴着帽子遮挡着光线,竟然就那样睡着了。十几分钟后睡醒了,我也吃了点东西,吃饱喝足休息好,就开始出发。

往下走到河岸边,可以上轮船参观,就是在周围的水域转一圈再回来。我们不感兴趣,选择往上走,就是到参观黄河三峡的最佳观景点出发。自然是要爬一段山路的,一路上走走停停,四处看看周围的山水,甚是惬意。
风景其实很美,空气清新,阳光正好,手机像素也还可以,但可能因为自己拍照水平有限,把有些本来美好的景色,都给添上了一些灰蒙蒙的气氛。


观景台海拔不高,不用多久就可以爬到。许是因为阳光太毒,观景台上只有我们三人,这样正好,可以随便找地方站着,寻找各种角度尽情欣赏眼前的大好河山。

黄河三峡:孤山峡,龙凤峡,八里峡。我也不知道眼前这是什么峡,只管欣赏就好了。



景虽美,却也不值得过分贪恋。看着眼前的山水,我们之间还没有达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看够了,太阳也晒够了,回头找个树荫下的长凳坐着休息一下。看过了青山伴绿水,来时的爬山体验却不够过瘾,那么下一个目的地王屋山,正好可以让我登个痛快。
下山途中遇到一个游玩项目,说是类似“激流勇进”,结果上去之后才知道只是坐着一个圆的救生皮艇,绕着一个人工挖掘的水道转那么一小圈,水流一点都不急,没有任何刺激的体验,还好妈妈没有一块儿上来,少一个人被他们坑,多少使我们心里有点安慰。
下山后,驱车直奔王屋山,下午五点多到达景区大门口。


门口到登山的山脚处还有几公里的车程,对于开车来说不算远,但今天的时间来不及爬山,我们也就不着急往前走。进门就是介绍愚公移山的雕塑,自然要停下来拍张照。
不知道有多少游客是因“愚公移山”的故事慕名而来,至少我是其中之一。


时间不早了,就该去山脚找地方休息了。因为是在景区内,住宿的地方的确很多,但大多数条件都很一般,价格却又不便宜。想找一家性价比高点的,找了几家发现都是一个样子,天快黑了,最后我们都不想找了,就在离登山入口不远的地方找了一家住下了,将就一个晚上,明天爬完山回家好好睡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