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者在篇首所说:回乡过年,是炎黄子孙的一种呼唤、一种牵挂、一种期盼、一种追求、一种精神和力量,浓缩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故土的耽耽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牵挂;合家团聚,是中华民族最温暖幸福的图景,释放的是亲情的三九严冬点化出来的阳春三月。
在《季节》这一篇里,收入作者创作的有关过年、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等文章共15篇。其中与过年有关的就有5篇:《回乡过年》《杀年猪》《写春联》《拜年》《耍龙灯》,其中《写春联》一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季节》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季节性,更有“民俗”特点,作为本土人士阅读之后感觉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自己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情。
《写春联》一文,作者简要介绍了什么是春联,以及春联的历史,更多的是描述作者在大叔等乡邻们执着信任的目光和纯正墨香弥漫中,创作对联的过程。
作者为乡亲们所创作的这些对联寓意深刻,意味悠长,既表达了农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又抒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决心,再配上好的横批,真是美不胜收。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被乡邻称为“圣人”,虽然“十年寒窗无人问”,最终“一举成名天下知”。
阅读《苦夏》一文,同样在农村长大的我感同身受。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七月骄阳似火,天空寡蓝寡蓝的,万里无云,滚圆滚圆的烈日像火球一般炙烤着地面,似乎要把大地烤焦,地面升腾起一股股热浪。
特别此时正值当年的“双抢”季节,刮出来的风都是滚烫的,那时老家还没有电,农民却要顶着烈日一天在田野里高强度劳作10多个小时,我曾亲眼看到村里的乡亲因为抵挡不住烈日和酷暑,而中暑倒在田间或地头。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受其中之“苦”的,所以这可能也是作者将此文出名为“苦夏”的原因之一。还有缺水之苦,上一篇《农事》中《车塘水》那是最理想的事情了,也体现了乡邻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可敬精神。但本篇写的“听说外村人为抢水打破了脑壳”那也是确有其事的。
《七月半 供老客》和《清明祭》一文“民俗”气氛很浓,也是老祖宗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风俗,七十年代曾一度作为“封建思想”被禁止过,后来又慢慢复苏,前些年有愈演愈烈之感,不但农村是这样,很多到城市安家的人在城里也照常烧纸供老客,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现在很多城市都明文规定不允许烧纸。
我觉得这个纪念先祖的传统可以保留,但祭祖也要讲文明,也要讲环保,也要讲安全。如今已是21世纪,祭祖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然心再诚,祖先们也无法再为我们创造优美的环境,祖先们再好,也帮助不了我们杜绝人为的火灾等安全事故。
作者不管写什么,总是那么熟悉地娓娓道来,真正印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如作者文章中所说的要耐得住“十年寒窗无人问”,才有可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坚持,是每一个写作爱好都必须要过好的一道关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