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笔记从城市的定义入手,在理论框架上阐释了“人类的经济增长是一部城市史,人类文明史也是城市史”。
本篇笔记从分析工具——地理与人口两个维度,建立城市潜力分析框架。
2.1地理工具
胡焕庸线-地理自然分界
胡焕庸线.jpg
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制度的形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进而造成了分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秦岭淮河为界,以“等温线”、“ 降水量”为指标的,温度与气候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jpg
气候环境决定了南北中国的思维方式不同
例如:
广州经济发达,但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一个衣着简单的老大爷可能是坐拥七栋房产的富裕人家。
沈阳经济GDP排名靠后,但LV专卖店销量不低。
越往北方,汽车消费品牌越单一,越往南走,品牌越趋于多样化。
为什么南北中国的消费模式差异如此大?
与文明形态有关系,北方游牧民族天然有大一统思维模式,因此消费习惯趋同,集中度高;
地貌决定人口聚集数量, 气候地理形态决定了消费意识;南北中国、东西中国,形态多样,从不同角度解读,有不同的结果,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中国文明进程、城市群落的发展,就是“孔雀东南飞”的过程。
人与城都是自然产物:自然的力量大于技术,技术力量大于制度力量。
地理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人类聚集度就低;反之,气候适宜,环境越好,人口聚集度就越高。
2.2流动人口工具
由于人口流动性大,采用户籍人口统计与实际误差较大,因此统计采用“经济人口”的概念。就是统计一个城市的人口活动数据,即“消耗能源,创造产出,产生连接”的活跃人口, 更准确反映经济活动。
人口流入城市:广州-北京-深圳-上海-成都(红色的是网络统计人口,蓝色常住人口,桔色户籍人口)见下图:
人口流入城市排名.jpg
人类演化轨迹是更多人离开土地汇聚成城。
2.3现金流工具
香帅老师认为,厦门大学对的赵燕菁教授是目前国内对城市研究最好的专家。
经济实际上就是大量交易的总和。
现金流是经济活动的血液,来自于剩余(=收益-成本);
改革开放过程就是城市化进程。
创造盈余来自两种方式:资本型增长与运营型成长。
城市扩张是粗放式的增涨,属于资本型增长,但这种增长有上限。从现阶段看,城市化1.0已近完成,资本型增长到尾声
城市化2.0版本是运营型增长有“不可替代原则”:现金流能覆盖资本缺口。
经济转型.jpg
经济增长是结构的变化,不仅是规模的增加。
当人口多基础设施不够时,固投增加就是好的。
与之相对,城市人口流出时的固投是差的固投。
经济度量标准要更新: 看重税收的增长(现金流增加,是运营型增长),不看重GDP的增长(资本型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