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笔记,从书中提取9大要素:
阅读动机: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
第一种是想获得行动指导,即想做成某件事,想做某种改变,想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
第二种是想获得精神力量,即在颓丧的时候,希望得到鼓舞,在破碎受伤、焦虑不安时,需要一些温暖治愈的力量。
第三种是满足认知需求,即通过阅读增进对自己、他人、社会和世界的理解。无知带来焦虑和恐惧,理解和洞察让人感到愉悦、幸福、激动和有成就感。
核心概念:当我们读一本书,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核心概念会被作者反复提到。
金句收集:
第一,表达特别到位、让我们惊叹的句子。
第二,思想特别深刻、洞察特别准确、蕴含的意义丰富、能够启发思考的句子。
第三,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引起我们共鸣的句子。
第四,给我们带来勇气或动力的句子。
第五,能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我们为人处世原则的句子。
故事案例:
收集那些触动我们的、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故事,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故事背后的理念,还能帮我们理解更复杂的事物
联想发散:
帮助我们理解和内化知识,用新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进行联系,举一反三。面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用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关联。
任何疑问:
只要有任何疑问,都要记录下来,不管问题多么简单,一直提出疑问,解答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洞见时刻:
在认知上经历的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时刻,读了某些句子或段落,使自己之前一直想不通的困惑突然就解开了。
情绪感受:
情绪感受则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思考起点,追问情绪来源,是思考的重要入口。看到某些文字能触发自己的情绪,就需要记录下,思绪为什么能触发到自己的情绪。
行动灵感:
信息—行动比,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会促成某种行动。“信息—行动比”,就是判断信息质量的标准。
第二层笔记:
需要对书籍底层架构的理解,做思维导图搞清楚: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他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不同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三层笔记:
写读书文章:
读这本书和不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
读完书我有什么变化?
哪些收获让我觉得没有浪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