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唐潮|为什么在唐朝寺院流行脱口秀?

唐潮|为什么在唐朝寺院流行脱口秀?

作者: 蓝胖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7-01 06:16 被阅读0次

当下要听个戏,一般得去戏院、戏园子。在唐朝,戏院和戏园子还没有诞生,要想看戏,去寺院吧。

寺院是求佛虔诚之地,你说到寺院看戏,几个意思。

大家扶稳坐好,先回看到唐朝留学的僧人圆仁的记载。

圆仁在他的旅游杂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到:“开成六年正月九日五更时拜南郡了,早朝归城,幸在丹凤楼,改年号,改开成六年为会昌元年。及敕于左、右街七寺开俗讲。左街四处,此费圣寺,今云花寺赐紫大德海岸法师讲《华严经》,保寿寺,令左街僧录三教讲论赐紫引驾大德虚法师讲《法华经》,菩提寺,令招福寺内供奉三教讲论大德齐高法师讲《涅繁经》,景公寺,令光影法师讲。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淑法师讲《法花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

这段记录有点长。古文水平不高没有关系。我们翻译下,他的意思是说在寺院中,由不同法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俗讲。

俗讲在唐朝盛行一时,简单来说,就是把复杂的东西、深奥的东西改变成通俗易懂的东西来讲,后世把这改变后的东西叫做“变文”,有人用说唱的方式进行宣传。就是这么个事。

日本僧圆仁的记录也印证了当下对唐朝的出土文物记载。

——唐朝的寺院是俗讲的主要阵地。

据记载,每年春夏秋冬三季,寺院开俗讲。那么,谁来讲呢?

一般是两个人,分别是主讲法师、复讲师,这复讲师可以理解为讲师助理的岗位。

有点说唱艺术、评书或者当代的脱口秀的意思了。

只是,脱口秀的主角从明星或主持人更换为僧人或尼姑。对女性观众讲是尼姑,而对男性观众讲的是僧人来讲。

估计是因为有的内容不能串味吧,容易玩脱了。

讲什么内容呢?主讲法师、复讲师把大量佛经的内容改编而成俗讲的内容,改变的原则是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后随着俗讲的演变,逐渐成为综合说唱艺术,俗讲现场有剧情演出,也有角色扮演,还偶尔有音乐伴奏甚至是舞蹈。

内容之丰富受到唐人的认可。这样展现形式,在我们今人看来,这不就是后世的戏曲雏形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寺院里表演脱口秀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答: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寺院有文化,而那些正统的文人,自以为是,不愿意传播,只能让胸怀天下的和尚和尼姑走在文化第一线普及大众。

原因二:寺院开俗讲与唐朝一朝大部分时期对佛教、道教的尊崇有关。要说到俗讲的贡献除增加香火钱、娱乐,还有传播文化,是另外一种教育方式。能有这样别开生面的普学教育,统治者也乐得其为,唐人也学习到了东西。

以上都是比较正面的对于俗讲的一些看法,唐朝很长一段时间的,每年的三月、五月、九月都佛寺、信徒的狂欢日子,佛寺的操盘者可以通过表演佛经故事,换个方式的表达,更让人们接受,在后世我们把这叫做,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或论讲好故事的重要性。操盘者除了我们无法感知到的传递佛义,更是希望来听的人们听完受到感化,给佛事捐香火钱。

类似后世的庙会,只是俗讲这一种形式,被冠之艺术,成为戏剧、相声的一种初步形态。

表演者高兴,赚得也多,听者也高兴,满足了在枯燥无聊的唐朝社会的一些娱乐需求。

如此而已,双方得益。

实际上,隋唐官府和老百姓对百戏态度不一样

除了俗讲,唐人们还有百戏这种方式可以供日常消遣,百戏也称之为散乐。

《唐会要》记载,“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谓百戏。”

从唐朝的官方说法看,老百姓喜欢看的,民间的这些音乐、舞蹈等活动,就被称之为百戏,专门服务于老百姓,实际上从唐朝记载,百戏也供宫廷娱乐使用。

正如《唐会要》所言,自汉起就有散乐此类娱乐形式,南北朝、隋朝时期一度盛行。

隋朝著名大臣、诗人薛道衡有一首诗描述百戏,他说:“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空里镜孤悬;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试想一下,这万人集会看百戏的情景,是否有点像现在观看演唱会的感觉。

————

本文为本账号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您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让专业的历史更加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加通俗,让通俗的内容更有深度,更多内容请关注本账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潮|为什么在唐朝寺院流行脱口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nt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