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地铁上,同事突然降低声音问我:“你每天那么早起床,这么晚到家,你觉得累吗?”
她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戳中了我:“是啊,我每天睡不到七个小时。”
“那你累吗?”
我想了想,回答她:“身体吃得消,精神上是不累的。”
她说:“我现在觉得好累。我室友说我的精神快赶上她了。”
与她合租的室友每天在她耳边抱怨工作不好,这两天辞职回家了。她觉得自己的精神快要和涣散的室友一般无二了。
她比我还小两岁,却跟我一起在今年参加工作。每天下班和她搭一段地铁,她常聊及工作上的不顺心。
在她的苦笑中,我想了好一会,告诉她:“生活不只有工作,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你还能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呢?”她问。
“看书、看剧、电影……还有很多啊。”我说。
她笑着说自己追剧,通常看两集就不看了。我问她平时回去都做些什么。她说吃饭、逛街,大多数时候躺在床上。
然后我到站,先下车了。
有意义的事情还可以有很多,我没法告诉她全部。一件事是否有意义,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同。
我在一家私企上班,从事听起来很有前途、工作内容并不讨喜的环保行业工作。我还住在家里,与公司离得很远,但我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司的几个人之一。
虽然睡眠略少,工作累了时精神不佳,但我总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我想,大概因为我的生活并不以工作为重心。我不累,是因为有业余爱好在为我的精神续航。
工作累了,我就会想想晚上到家后要做的有意思的事,或者下班后在地铁里看书及追剧,想象后续故事的有趣发展,这些都会让我力量倍增。
也许可以解释为,上班累了想想下班,就不累了。但有爱好填充的业余时间,我感到喜悦丰盈。
公司技术部有一次开集体大会,总工让我们自我介绍,并要求说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当真,大多数人都笑称自己的爱好是打麻将。轮到我时,我只说爱好看书和看电影,附加一句不会打麻将。
我隐瞒了自己其他的爱好,因为我想这些爱好其实都不足为外人道,我没有在哪一方面达到登峰造极或者出神入化到可以侃侃而谈的地步。
我只是单纯地、默默地实践着,但是它们总会在合适的时间给我注入动力或者带来惊喜。
1.读书
持续读书是我在大二下学期才养成的习惯,当时是受到俞敏洪一个月读四十本书这件事的激励。
于是,我成为学校图书馆的常客,连续两年获得图书馆之星。虽然名号和奖状的意义不大,但它是我和图书馆的一纸契约。
去年大四开学,我在简书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大三一年读95本书的文章,评论区有褒有贬,大家各执一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其中一条评论是:希望看到你上班后还在继续阅读。
今年六月我毕业了。每天上班,我在包里放一本书,搭地铁时就读书。这么下来,每个月的读书量虽然比上学时少,但还能保持一个月至少六本书的节奏。
而读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思维方式、技能提升、情绪调节等等。
人的脾气和小性子很难改掉,但我会在每次生闷气时,适时自省和反思。工作内容也许无聊,而我从书上学来正确看待工作的方法。
九月时,公司领导层决定每个正式员工都要在部门内部开展培训,内容只要与工作相关即可,纳入年终评奖。
这个任务放在以前,我一定很慌,不知道讲什么。而那时,我几乎是马上决定了我要讲的内容。刚巧我在六月读了一本有关职场工作基本功的书籍,《靠谱》。这本书给当时实习五个月的我很大帮助,我打算在书中选取适合部门工作性质的内容分享给同事。
我相信读书的力量,也永远相信,每一天都是读书的最好时节。
2.写作
写作这件事,我总难以向身边人启齿,又或者我并不很想让他们知道。被越是亲近的人看到文字,越是会觉得害羞。
我写得不算久,也不算好。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写作。但我就是这么写了,来简书一年,写了二十万字,成绩平平。没有定位,没有爆文,从来都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爱上写作,起源于自己的内向和敏感,那些无法言说的话语,借由文字的窗口,向外发散。或多或少,写作改变了我。
在写作训练营,有一句经典的话很是流行:“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作家,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写作。”
我不确定每个人是否都该学会写作,但我确定写作给了我信仰和凭证。它教会我用细腻目光观察周围,教我在阅读时以作者的角度品读文字,它更是我随着时间流逝,感悟和成长的凭证。
今年秋起,我第一次写情感暖心小说。写得不够好,但我自己很是喜欢,两篇都读了多遍。写故事的那两天,每次想起笔下的男女主角美好的相遇、甜蜜的打闹,我总会忍不住微笑。
我在简书发表的文章阅读量参差不齐,有不少被我关进了私密文章,有一些我读着很喜欢,可是题目和题材的缘故,少有人看。
有时候打开简书,突现一个喜欢,点开一看,会吃惊地发现有人读了我阅读量极低的文章。这时我会有一种自己藏在深海的宝贝终于被人挖掘到的欣喜感。
这是写作给我的力量,也是我送给未来的自己最好的礼物。

3.手帐和记录
接触手帐其实已有一年多,但我在今年九月才决定真正认真开始写手帐。
仔细画好每月的表格、贴上胶带、用颜色温柔的荧光笔、画简单的装饰和边框……这些功夫活儿一开始会花多点时间,但是完成后,看到成果会觉得时间付出得很值。
我的手帐才起步不久,正在模仿中摸索自己的风格。写过两个月后,往前翻阅时,我仿佛看到过往的记录在我的注视下开出花。
自从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我的包里除了放一本书,还有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原本是用作我的写作草稿本,读到奥野宣之推崇的笔记一元化后,我干脆把它当成生活记录本。
这本子除了工作事情外,什么都记,比如,颇有感触的电影和电视剧台词、书里的某一句话、三餐食谱、突发奇想的灵感、周末待办清单、购物清单……
奥野还建议用剪贴的方式来记录。
于是我的本子贴着有报纸上的新闻、广告宣传单上好看的图画。任何自己觉得有意思、对未来也许有用的东西我都会往上贴。
工作累了,拿过手边的笔记本,翻一翻,也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时这些记录过去的信息还能引发新的灵感。
几天前,双宋大婚,我在报纸上剪下两人的合照。现在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岁月温柔。照片旁边,我写了一点笔记,是许多文章对两人爱情的说法:势均力敌的爱情,以及舒婷的《致橡树》。
等积累的素材足够多,这个本子会成为我的素材库和灵感源泉。
手帐和记录,为我记下逝去的时间里我的所做和随想。因为它们,我才能说我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我自己的。
4.绘画
八月初我在简书报了一个绘画课程。听了几节课,照着视频画了几幅插画,我才发现,绘画入门其实不难。
那些晚上,花上半个小时画一幅小画。虽然画得并非特别好,但是比起无意识的涂鸦,我已觉得知足。
不幻想成为画家,或者励志的“几个月画了几百张彩铅”的绘画达人,我想要的是在业余时间,愿意放慢生活节奏时,我有一个方向可以走,有一件事可以做。
绘画是带有治愈功能的。当我用心完成一幅画,我觉得自己在微微发光。

5.学英语
上学时英语成绩还算不错。现在的工作,英语仿佛毫无用武之地。近来常有这样的软文标题:“如何从月入xxxx到xxxxx?”答案是凭着英语,当然文末少不了相关软件的推广。
不知道那些买了课程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达成自己的目标,我却从没想过报名。毕业后我学英语,不为功利,只为喜欢。
不用买教材和课程,单是通过喜马拉雅的免费音频,我就能学到不少发音和连读技巧。看美剧时也会注意词汇和表达,心血来潮时我点开手机软件,给某个电影片段配音,练练口语。工作日提前到公司,我会看一个TED,既学知识,也学英语。
虽然学习得不够系统,也不深入,但是这些有关英语的小习惯能很好地保持我对英语的热爱和敏锐度,让我不至于在考过四六级之后,就把英语抛之脑后。
时常在某个节目里,接触新鲜有趣的词汇或表达,会莫名的开心,好像捡了宝贝。
这种喜悦感是从前考了高分都不曾有的。虽然再没有英语考试来测试我学得如何,但是给生活的答卷添上一笔英文,有何不可?
当然,若是以掌握一门外语为目标的,可不能像我这样学习英语。
6.追剧,看电影
工作后,我深感用来追剧和看电影的时间少了许多。所以我对这两者都是精挑细选的。
时间少反而有好处,那便是我不会花时间去追号称投资多少亿、当红明星谁谁谁、有史以来第一部怎样怎样的电视剧或电影。
那些制作不精、噱头大于演技的电视剧,其实很容易分辨:画面色彩艳丽、人物妆容服饰夸张、情节梗概老套。
此外,还有公众号的推介和评论,这些都能帮我甄别出好的、值得追的电视剧。
当然,追剧的重点不应只放在“追”,更多应是通过剧的台词、故事、人性,自己有所启发和感悟。
每一集随手记下有感触的台词和情节,看完后顺手去豆瓣抒发抒发情感,也不愧对自己花来看剧的光阴。同时,也养成记录和输出的好习惯。
电影也是。我认为电影是为数不多的、通俗的艺术载体。好的电影更是值得我们把玩品味许久。
豆瓣电影TOP250,收藏夹的电影清单,有时间把它们找出来,认真看完,及时记录感受和好的台词。
七月时我给自己定的计划里有一个每周一部电影,这是我所有计划里完成得最好的。
这两个月主要看香港老电影,十月看了几部王家卫的电影,喜欢上了这位戴着墨镜的导演。看多了他的电影,慢慢摸索出导演的套路。
这些感受有时会被我用在文章里。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读张悦然的《我循着火光而来》,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都是关于孤独的。读的时候我常想起王家卫的电影镜头。
于是写书评时,我如此开头:

最近在追的韩剧《今生第一次》,我发现了许多很好的台词。有些话,剧中人物好像就是说给我们听。

以上只是基于我个人经历而得出的总结。从我的配图中可以看出,各个爱好有相辅相成的联系。
除此以外,每个人还能更多别的爱好:烹饪、烘焙、旅游、运动、冥想等等,这些美好事物留下的记忆和对它们的畅想,都能作为我们疲累时的一剂能量。
所以,从今天起,用心培养和经营自己的爱好吧,让它们成为工作之外的精神财富。
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以某种方式为你带来光芒。即使你在山中,它们也会踏月而来。

#无戒365日更挑战 第八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