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第二章:繁华港湾之泉州故事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让我走进泉州。
易中天:北宋元祐二年(1087)之后。帝国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泉州从此鲤鱼跳了龙门。
艺凡:市舶司,有那么重要吗?
易中天:当然。首先,它是帝国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市舶司有执法权。
其次,它是外贸税收机构。收税最高可达20%,最低也有7%。
第三,它是外贸经营机构。按照制度,市舶司有权将政府专营的进口商品比如象牙和乳香全部买下,其他商品则可以根据需要优先购买部分。这些商品有的直送京师,有的由市舶司自行出售。利润之可观,不难想象。
此外,对外贸易中的经济纠纷,随商船来华之外国使节的接待工作,也由市舶司负责处理。
艺凡:这样看,市舶司相当于外贸局加海关,加进口商品贸易公司,再加仲裁委、外事办、接待部和招商局。市舶司,不容小看。
易中天:获得了历史机遇的泉州突飞猛进。南宋高宗晚期,它的贸易额就已经与唐宋两代第一大港广州平起平坐。到南宋中后期,更是后来居上超过广州,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最繁华的港口城市。
艺凡:泉州,为什么会迅速崛起?
易中天:天时,地利,人和。大唐帝国政府与西域失联之前,对外贸易还有陆上的丝绸之路可走。宋就只能依靠海上,南宋更是如此,而泉州无疑占有地利。从泉州港出发,北上可以经明州(今宁波)到达高丽和日本,南下可至马来群岛、印度洋和波斯湾,正所谓近接三吴,远连两广,万骑貔貅,千艘犀象。何况泉州的造船业也首屈一指
艺凡:这可真是壮观!
易中天: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泉州奇迹是闽南人和阿拉伯人共同创造的。因为这里的外商虽然来自世界各国,甚至有“市井十洲人”的说法,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阿拉伯人。
艺凡:他们为啥选择泉州呢?
易中天:登陆泉州,性价比最好。南宋的重要通商口岸还有广州和明州。但,广州距离杭州太远,多有不便。明州倒是近,可惜天子脚下,难免管得太严。泉州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当时的制度,是来华的外商都集中居住于侨民区,叫蕃坊。负责人叫蕃长,由外商公推德高望重之侨民领袖(侨领)担任,中国政府正式任命。蒲寿庚的祖上从越南占城迁徙到广州之后,就担任过蕃长。
艺凡:蕃长的主要任务是啥呢?
易中天:蕃长有两大任务,一是为中国招揽外商前来贸易,二是管理坊内事务,处理侨民纠纷。
艺凡:宋和阿拉伯关系不错啊。
易中天:对,以至于蒲寿庚担任提举市舶司使(长官)达三十年之久。
艺凡:现在我们明白,张世杰为什么要去泉州,董文炳又为什么要招降蒲寿庚了。因为那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贸通商口岸,中国最好的造船工业基地,可以说既是聚宝盆又是兵工厂。蒲寿庚则既是阿拉伯侨领,又是南宋官员。在他提举市舶的三十年间,泉州实际上变成了他的王国,尽管并未独立。事实上对于南宋来说,蒲寿庚独立都比降元好。有他在泉州挡着,小朝廷就能喘口气,甚至还有翻身的可能。
易中天:然而他没有。结果是便宜了蒙古人。有了蒲寿庚献出的泉州,还有那么多的海船,他们财源滚滚,如虎添翼,得寸进尺。中华文明却失去了一次另辟蹊径的机会,反倒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这是本章最后一节要说的。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到海上,看看船里的人和货物,还有岸上的市镇。且听下回分解,满船都是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