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红薯上看到一个博主的经历,35岁的全职妈妈开始读研了。
花了一点时间翻了下她的事迹,记者编辑、31岁裸辞、全职妈妈、爱好心理学、三战心理学考研、做了甲状腺手术、在持续不断地自愈中…她的经历和现在的我有很大的雷同,经历相似度80%。
不同的是,时间真的有种魔力,让默默努力的人不知不觉发了光,在当全职妈妈的日子里,她一直没有放弃考研,三年终于在孩子上小学时考上了。
看完以后陷入了沉思。
其实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有考研的想法。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和同学吹牛,工作后会找机会去读个MBA,那时候不知道这种学位不仅仅是时间钱的事,更重要的自身段位是否匹配。
出来工作后一直潜心做策划,但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抱负心,到后期生完孩子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质疑自己的选择,觉得自己不幸福。
29岁,生完孩子的第一年,和老公说想提前把房贷还了,然后去读个研。
老公笑我,读研是为了什么?读研还不是为了工作吗?现在开始去努力不是一样的吗?
那时候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研,只是心里隐隐约约有这个期待,或者想给未来的自己一个交代。
接下来的两年是痛苦的,身为职场妈妈的我,经常游走在痛苦和焦虑的边缘。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工作压力大,分配的任务指标完不成,自我调节不到位,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
两年的不健康生活对我自身也造成很大的影响,我的甲状腺出问题了。而且我也是后来才发现这样的生活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做完手术的半年,毅然决然地裸辞了。即便知道前路茫茫,后面可能找工作很麻烦,但是还是义无反顾。
从2021年7月开始休息,开始停下来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去了心心念念的大草原,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调整自己的状态,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2月,发现孩子发育好像比别的小朋友慢了一点,特别在运动方面表现很明显。去医院查了是轻度和中度感统失调。
晴天霹雳!但是孩子的很多都有了解释。为什么他会脾气暴躁?为什么他与人交往是会害怕退缩?为什么他的运动能力落后?
开始恶补儿童成长的各种书籍,从《自卑与超越》到《家庭感统游戏指南》到《孤独症情绪训练指南》再到《儿童心理学》,从书中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也明白原来的自己对身边人造成怎样的伤害。
也是因为这个契机,为了自救也是为了救人,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初《女心理师》热播的时候,每天都要追剧。
今年,日子又过去了大半。从年初开始就想先去考心理咨询证书,苦于一直没有行动。5月份的考试已过,11月份的考试也快到来了。
如果想在心理学深耕的话,读研是必需的。但是脱产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不上班的话,更加要想办法增加其他收入了。所以最近也是一直在探索。
羡慕那些有梦又一直自律一直在追的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把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结果。而我却是个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