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每天写1000字
从中国书法看学习的一般策略

从中国书法看学习的一般策略

作者: 天骁说 | 来源:发表于2016-10-10 08:23 被阅读91次

    全文2579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前两天,听了一堂关于中国书法的讲座。感触颇多,一一道来。

    作为典型的85后,书法大概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必修课。但看看我们现在书写水平,也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练过书法(尽管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有很大区别,但在国人眼里,你要说自己练过书法,那基本承认自己的钢笔字写得很好。实际上,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

    我的天赋在哪里?

    “天赋”一事几乎是一个悖论。其一,“天赋”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感知;其二,一个人的天赋无法衡量。即使我们相信“天赋”与生俱来,那也需要我们在后天实践中去发现。而到底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找到了“天赋”,还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锻炼出了“天赋”?我们依然无法知晓。

    一个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很有才华,会不会是因为长期实践使得自己具备了这样的才华?而不是所谓的天赋呢?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王羲之、齐白石等等是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在其后来的领域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如果非要找“天赋”,那只有一个方法——玩”。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没有哪个小孩子会去玩儿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有点儿像传统文化里的“抓周”,至少说明他对某种形状、颜色或气味更为敏感(当然不排除他随便抓了一个)。从这个角度说,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大人的天性。

    《小王子》说,大人们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即使后来长大了,也依然不能改变人爱玩的天性。如果给您三天时间,你会做什么?玩什么?那就是你天赋所在。你的内心不会让你去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的回答是“游戏”,那请自觉把“三天”改成“三个月”。

    职业的选择千种万种。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天赋转化成美好生活的物质保障。而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或许因为我们“玩”的时间太少了。

    如果一个孩子对毛笔感兴趣,或者对写写画画感兴趣,那三四岁开始练习书法也并不早。反之,没有兴趣,不愿意玩毛笔,就没有必要强求他。只是需要我们播下种子即可。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自己又给自己播下了多少种子呢?

    文化基因无法更改

    “书法就是母亲的饭,你一闻到母亲的饭,胃里就会有反应”。即使今天的人已经广泛使用键盘和手机,但握起毛笔的那一刻,还是有一丝丝熟悉。何故?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记忆,是“肢体与灵魂共有的记忆”。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说:中国人不学习古典文化,去学习西方那一套,最终还是不了解中国人,也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教育几乎被全盘西化,这非常危险。您是中国人,即使您更改了国籍,您的血液里流淌的还是中国人的血。

    这不是迷信,这是文化基因。青年人,多读读中国古典文学,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知道每个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几乎都可以从文化根源上找到答案。没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人。

    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书法学习就像腌菜,字帖就是那个引子”。中国字帖浩如烟海,各门各派,就好比不同口味的腌菜,有咸的、有甜的也有辣的。没有这个引子,自己摸索自然会走很多弯路。

    我想起高考和考研那会,所有有良知的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做真题,不要做模拟题。原因或许在于一个是正宗腌菜的引子,一个是邻家二把刀腌菜的引子。您说您学习哪个?如果我们一开始学习就丢开课本教材那根主线,自顾自的去问“度娘”,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盘“腌菜”味道始终不对。

    基本的学习策略是就是先模仿、再创新。也就是“先和古人近,在和古人分”。前人传下来的东西,未被历史淹没自有其道理。无视前人的成果,自己另起炉灶,就像一些学术论文声称自己有了早已被历史证伪的重大发现一样,极其可笑。这让人想起一位国外教授评价中国的研究生:“他们普遍不知道文献综述怎么写”。这就像在说我们不知道如何尊重我们的祖先一般,打脸生疼啊!

    大道至简,选帖从心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书法字帖里选一个自己合适的字帖?答案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有点儿像我们现在令郎满目的商品,您怎么选择。如果仅因为其打折而买回去,无异于买了一堆垃圾回家。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有时候在做选择时,倒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法则。

    “选帖就像选女朋友,你不会选择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做你女朋友”。职业的选择不也恰恰是这个逻辑吗?太过于关注职业以外的东西,运用所谓的职业选择法则,最终忽视了自己是否喜欢,做起来自然也不会开心。

    演讲嘉宾说他有一次在机场的书店看到一套字帖,足足看了一小时,300多元的字帖说买就买。上飞机后依然爱不释手,如痴如醉。还有一位老人,因为历史对其不公,又被年轻法官顶撞,气得半死,回家看到书桌上弘一法师的心经,所有烦恼烟消云散。历史上的书法爱好者倾其一生所有去收藏书法,为防止不能留存,找顶尖工匠刻于碑上,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书法宝藏。

    百事“做”为先

    看了再多的字帖,不下笔去练,去写。空有想法,字永远是别人的。即使自学,也可以把字帖当作老师,所有的笔法都在字帖的“背后”。不写不练,如何悟道?

    我们日常学习何尝不是呢?道理听了一大堆,从未见其行动,最终将错误怪在方法的头上。拿自身经历来说,从公众号启动到现在,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作并没有那么痛苦。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去找方法。任何想通过找捷径方法达到成功的人,本身就没有资格成功。实际上,当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渐渐也就忘了您所想要的成功,而这时您收获的才最多,内心才最富足。

    功夫在其外

    书法学习,唯俗难医。一开始如果就误入歧途,再想脱俗,必须重回酱缸接受洗礼。庞中华的字过于扭捏却别很多人推崇,正统的书法不学,剑走偏锋,害人害己。就像受到商业的影响,我们已经很难判断什么是真善美了。高雅艺术离我们原来越远导致我们原来越俗,越来越不像个人。

    要想脱俗,唯有去读书,学做人。这是书法的精髓。又何尝只是书法的精髓呢?琴棋书画哪个能脱离了读书做人呢?而我们现在最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基本的礼义廉耻的缺乏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做人的基本在哪里呢?

    在被中国的“致残式教育”和“书柜式教育”残害多年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开始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就想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开始追求书法以外的东西,最终落入俗套。字如其人,“玉树临风,山高水长”像是在说人,更是在说字。我们把传统的阅读方式交给屏读后,几乎忘记了还有“书”这个东西。这导致一个书法讲座愣是讲了半小时多的读书。

    离开会场后,我突然意识到,是时候问问古人了。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中国书法看学习的一般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vm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