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电击和电竞,一代人的怕与爱】
01
“王思聪”牌锦鲤,你转发了吗?
昨晚,王思聪在微博发布一条消息,称为庆祝iG夺冠,特此举行微博抽奖,从任意转发/评论/点赞中抽取113个人,每个人送一万元现金。(还仅仅是第一波!)
王校长真·大手笔,短短几小时,微博转发点赞过千万,评论突破数百万,秒杀各种流量明星的“官宣”体。
“IG”,这个由王思聪在2011年组建的电子竞技俱乐部,在2018年的深秋彻底沸腾了。
就在四天前的11月3日,该战队在韩国仁川,以3:0的强劲比分,击败了来自欧洲的一号种子战队FNC,成为了本次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冠军。
这在中国电竞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央视新闻微博第一时间发出战报在每个玩家和选手心中,英雄联盟的S系列赛,代表着最高荣誉的职业电子竞技赛事。
以至于当“七年磨一剑”的IG,终于拿下冠军的那一刻,所有电竞迷在顷刻间仿佛都感受到了,一种如同中国队在奥运会上夺金时的心情。
一直密切关注比赛的人们,早已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当日直播赛事的平台迅速被弹幕攻占。许多高校的男生宿舍,也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呐喊。
也许对于不太了解电竞圈的人,尤其是父母长辈那代人来说,并不能够理解此次IG获胜,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如此兴奋。
但对于这些年来,更多曾被轻视、被抵制过的电竞玩家来说,这就是一场正名之战。
毕竟在国内,电子游戏一直是处于一种,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形态所存在的。
长久以来在国人心中,玩电脑打游戏就等同于玩物丧志,是年轻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表现。家长最常教育孩子的观点就是,玩电子游戏就等于不学无术,将来长大是要变成废物的。
网传一位大学老师的朋友圈进入千禧年以后,互联网在我国才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对于网络文化的接受度非常之快。
同样是年轻一代的王思聪,或许正是看到了国内电竞行业,长期不受重视所导致的不良发展的颓败局面,才一心要资本重组,决意打造属于自己的超强战队。
而那些固守传统观念的长辈们,对于IT技术的普及现象,表现得显然没有那么适应。
他们认为,打游戏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呢,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呀?但是终于,后有来者了。
在今年举办的雅加达亚运会上,电子竞技首次被列入表演赛项目,中国战队在当时就已夺得了一块金牌。
而将于2022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将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这一切曾经的“墨守陈规”,或许随着此次IG赢得的胜利,也正在被一点一点打破。
02
无巧不成书,当网络上一片欢天喜地地祝贺IG夺冠之时,微博一篇题为《开网店被送杨永信的网戒中心,离开后这十年》的文章,恰好也在同一天发布。
这篇长文不仅真实反映了部分中国家长对于“网瘾”的定义,加上前不久网传一段来自网戒所十三号室的惊悚叫声,杨永信这个名字,再度被拉回到公众面前。
文中详细叙述了作者曾长期被杨永信所支配过的恐惧回忆,并提到如今“那个地方”在更名改姓之后依然存在,由此引发出一大波网友的强烈愤慨之情。
大家都在好奇,这都8102年了,怎么杨永信还没有倒台吗?
所谓“那个地方”,就是当年由杨永信所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在该戒治中心,杨永信创造出无数个“医学奇迹”——
即通常一些十分“叛逆”的孩子,在被送进去之前,还是一副嚣张跋扈六亲不认的状态,而在接受他短短的几十分钟至一个小时的“治疗”以后,就会立马出现一种痛哭流涕式的,对自己父母表示感恩戴德的迅速转变。
这种现象曾在2008年被制作成纪录片《战网魔》在央视播出,“杨永信现象”从而一度受到外界部分家长的热烈追捧。
纪录片《战网魔》然而就在一年之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彻底打破了这个神话假象。
人们发现,杨永信所谓的“心理治疗”,说白了就是利用“电击”对人的身体制造痛感,以此对送进来接受“改造”的青少年们,进行精神麻痹甚至是洗脑。
电影《发条橙》中, 也有类似的“治疗”方法随着一些从“那个地方”出来的“盟友”在网上的揭露,我们才意识到,真正站在杨永信背后挺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千千万万个希望自己孩子“听话懂事”的无知家长。
他们以孩子沉迷网络为缘由,不顾孩子意愿,强行将孩子扭送至网瘾戒治中心,并宣称,哪怕是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只要能“治好”孩子身上的坏毛病,那也值!
在许多家长眼中,网络游戏就是电子海洛因,是洪水猛兽一样的怪物。
他们却从来不曾反思,自己给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否健康,自己是真的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情况,还是出于一种把孩子私有化的控制欲,而衍生出的病态思想呢?
他们也从来不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交流了,也不试图了解孩子在想的是什么,而是一股脑儿地把孩子当做一件物件儿,总觉得他们欠修理,拿去让别人敲打敲打就好了。
纪录片《战网魔》正如网上流行的一段话:
“一代人眼中的丧志玩物,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它会不会造成近视,它会不会上瘾,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饰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十五年前它是早恋,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现在它叫游戏。”
据说最近,有位妈妈就对自己的儿子,在看IG比赛夺冠后哭了的行为表示非常不解,发朋友圈求助到底该如何教育儿子。
难以想象,一边是电竞迷们的热血狂欢,一边却是被电击了的迷途羔羊,这两种情况能够同时出现在一个时代,也是非常狗血了。
03
早在2009年由赵宝刚执导、央视首播的青春大戏《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就已经认真探讨过关于两代人之间的家庭关系问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剧照由赵子琪、王珞丹、林源所饰演的三个表姐妹,是时下新青年的代表,她们都有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可偏偏又都有一个爱管事儿爱操心,处处阻挠自己意志的中国式老妈。
戏中的妈妈们,打出的旗号都是“为了你们好”,可实行的手段不是春风化雨式的慢慢沟通,而是简单粗暴式的“我是你妈,反正你得听我的”的顽固逻辑。
好在她们身上还具备反思的功能体系,毕竟剧中宣扬的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谁都不能阻挡你的自由意志的发生,即使是亲生父母也不能以爱的名义去要挟孩子。
《我的青春谁做主》剧照可是往往现实中不够公平的是,成年人打麻将就不算上瘾,即使是赌到倾家荡产,都没有一间专门戒除“麻将瘾”的治疗机构诞生。
而针对不服从长辈管理的年轻人,社会上却有那么多理由和手段来“制服”他们。
那些不够开明的家长们,总是陷入到一种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里去,他们不能允许日趋多元的想法挑战他们的权威思想,所以当电竞越红火,他们就越急得跺脚。
事实上,在他们的脑海里需要破除的一个误区是,电子竞技不等于就是纯粹休闲娱乐式地玩网络游戏,电竞其实是一项非常需要智力敏捷、配合协调、勤奋以及天赋的职业。
即使是那些沉湎于游戏不能自拔的人,究其根本,错不在网络也不在于设计游戏的人身上,而取决于使用者本人的生活态度。
不过尽管时代在进步,社会开始鼓励更多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不代表游戏从此就要被无限拔高,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只是游戏从来都没有被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主流文化正确对待过,就好像是一代人的青春里,总是缺少一份迟来的认可。
近几年,我们的影视市场不乏探讨教育问题的好作品。
每部作品无一例外都提到了,父母和子女之间,出于对新旧事物认知的分歧,总有着代际的隔阂。
而隔阂的原因,一致都指向了家长。
2011年热播的都市家庭剧《家,N次方》,是国内少有的展现复杂再婚家庭关系的电视剧。
所有主人公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王子文饰演的齐齐和贺刚饰演的薛洋,都承受着着童年父爱的缺失。
一个外表虽然大大咧咧,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却总是缺了一块儿;一个则看上去就非常冷漠不爱与人亲近,整天就喜欢打游戏机。
而朱雨辰饰演的楚牧,同样成长于单亲家庭,却由于母亲从小的悉心陪伴而成长得健康阳光。他的妈妈即使再婚重组家庭,也依然起到了家庭粘合剂的作用,把每个人的心都贴得紧紧的。
而2016年由黄磊、海清主演的,反映父母对待子女升学问题的电视剧《小别离》,同样处处透露出中国式父母居高临下的样子。
《小别离》还有下个月即将上映的电影《狗十三》,也在片中深度剖析了一个少女,不被父亲理解,强行被周围人要求长大的畸形成长状态。
也许此番由王思聪带队的IG,所引领的潮流风向,除了能够精准地击中年轻人的心扉,也能在上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
就像《头号玩家》里说的:
“当游戏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终于戴上光环,成为被传颂的伟大故事,让我们激动欢笑落泪,这意味着,一代人的怕与爱被认可了。”
本文作者 | 橘绿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