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悉达多》之前对神和宗教没有过研究。如果非要说有过宗教方面的了解,那也是通过一些小说了解的,比如:《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原英的阐述,不过现在已记不清了。
《悉达多》中有许多关于宗教的阐释,有许多心理学的描写。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但不代表不能欣赏、不被感动、不被触动。
人生的轮回,虽路径不同,但都能通往内心的宁静。商人可以,沙门可以,妓女可以,船夫可以,佛陀也可以。也不是都可以。
人生的轮回,看花是花,看花非花。是花是表象,非花是境界。
人和物有区别,又没有区别。有区别是我们的人为定义,无区别是他们的本质相同。
人从生到死,植物从发芽到枯萎,石头从无到有,有无区别?有,也没有。
讲讲有的区别,原子态活跃程度不同,递减的规律。备注一下:这只是比喻不能较真。
相对来讲,人的原子态活跃程度最神奇,具体表现形式是人的认知。
然而人认知的差异又不亚于人同植物甚至石头的区别。
我们常常试图去定义,去分类,然而这些定义和分类,最终往往都会汇聚到一点。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一些人仅通过感悟,可以明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一些人需要通过体验,通过历练,才能明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一些人永远都只能处在从无到有。
这里的,有与无,不存在好坏、优劣的区别,是人认知层度和境界的不同阶段,自洽就好。
看《悉达多》让我感觉同王阳明“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一物的不断认识、理解,再认识,再理解,推导理解万物。
化繁为简,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内心的认同和宁静。
执着、坚毅、贪欲、迷茫……看淡、看空、看清——不曾带来,也不会带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