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拯救世界,我会先花55分钟去发现问题,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钟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就是挖掘出事物的本质。随着时代的进步,海量的信息蜂拥而来,找不到问题的本质,成了社会的通病。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而提问正是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提问,使我们的大脑运转起来,通过提问,打破常识,建立新的认知。
大岛祥誉是日本的高管培训师,组织开发与人才培养咨询师,在麦肯锡从事新事业拓展战略,公司战略,以及经营战略的制定等咨询项目,后来又供职于多家咨询公司,2002年独自创业,从事咨询、培训等项目,著作有《麦肯锡类入职1年的问题解决教科书》、《麦肯锡的精英们如何做笔记》、《麦肯锡的精英们崇尚的39条工作习惯》等书。
而《学会提问 麦肯锡工作法》是他的又一力坐,旨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提问,打破思维定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过上高质量的人生。
在《学会提问 麦肯锡工作法》中,大岛祥誉在前两章向我们介绍了提问的六大好处,以及提问的四个方向。
01
提问的六大好处。
梳理杂乱的信息→整理信息,减轻工作上的烦恼
小王是工厂里的一名品质检测员,这天晚上轮到他值夜班了。不巧的是搭班的同事请假,那天事务又特别忙。
白天出的新产品需要一个一个对点位,光是点位有1千八百多个,而晚上又有一个相似的新品需要下线生产,下线之前有几十个物料需要核对,下线生产出来样品又同样有上千个点位需要核对。同样的,晚上他还要负责出货,大概500多箱货需要抽样记录,并且确认出货PASS章。出货之后,需要把出货商品以报表形式交给第二天上白班的主管。
想着繁重的事务,需要他晚上十二个小时全部搞定,小王就感觉头皮发麻,似乎千头万绪无从整理。
后来,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询问自己:我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
于是,小王整理出了一个清单:
1、因为新品急需下线,先核对物料,用时1个小时。
2、既然晚上所生产的新品和白天所生产的新品是相似机型,那么就找出两者之间所差点位,分别对照,不用每个机型都翻看样书对照。用时4小时。
3、对出货商品进行抽样检查,并记录报表。用时3小时。
4、确认出货印章,用时1个半小时。
5、手写报表,用时1个半小时。
6、剩下1个小时,检查工作有没有遗漏。
这样梳理一下,瞬间思路清晰了许多,虽然事务繁重,但是明白自己当前最要紧的事是什么,接下来才能有条理地去处理。
找出事物的本质,缩短所需时间,减少工作中的无用功。
A是一名刚入职的电器销售员,正好赶上距离店庆活动还有半个月的造势时间,需要开发新客户,即动员客户提前认筹50块钱,在店庆当天购买电器可以参加抽奖活动。
每个人分了14个名额,由于A是刚来的,主管分给他了6个名额。眼看同事一个个完成了指标,而A刚开始没有人脉,没有积累,甚至是接触的新客户也因为不愿意认筹 50元而离开去其他地方购买。A感到焦虑不安起来。
下班后精疲力尽,却没有业绩,妹妹关心问怎么回事,于是告诉了妹妹自己的困扰。妹妹的几个问题让他恍然大悟:
如果你完不成6个名额会怎么样?
也没事,只是刚去领导会印象不好吧。
那么,你现在做出业绩重要?还是完成那个名额重要?
当然是业绩重要,完成名额还不是为了业绩。
那你干嘛为了认筹名额,非让顾客再等半个月购买电器啊?
听到这里,A心头一震,终于明白过来,是啊,自己干嘛苦苦执着于6个名额的完成呢?自己不管是当下,还是半个月后的店庆日只要做出业绩不就好了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A不再主动提议顾客半个月后的店庆日参加活动,而是更多地为顾客考虑方便他们的时间,终于,在月底考核时成功得到领导的认可。
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发散我们的思维,更容易催生新点子。
在《重启 打破思维局限的问题解决术》中,坂田直树给我们举了一个吸尘器市场的案例。在吸尘器市场接近饱和时,艾罗伯特把吸尘器的功能——打扫卫生,和人们的意愿——下班回家不愿意做家务,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自动扫地机器人,成功占领市场。
这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将两者事物联系起来,有了好的点子。
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为工作上遇到的瓶颈或思维困境找出突破口。
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可能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糟糕的情况,这到底是谁的错?”
但是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常说,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并存,何不问一下:“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机遇?为了使它往好的方面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正确的提问,能帮我们引导至正确的道路,打破当前的困局。
改善人际关系,并非说服对方,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对方主动地采取行动。
阿德勒曾说过:“我们每个人的烦恼,有九成来自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我们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人或者事,比如,一位领导心情不好,所以开会时就把怒火发泄在了下属身上。悲观的下属或许会认为:“我简直糟糕透了,做什么都不对。”也或者会有人认为:“自己心情不好,凭什么把火发在我身上。”这些想法,都会阻碍我们人际关系的进展。
正确的做法时,主动询问领导:“因为我做了让你愤怒的事,所以抱歉,但是您的话语也伤害到了我,我们能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共通办法吗?”
或许下属这样问,作为领导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必定会静下心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改变自我,可以帮助自己找出真正重要的或想做的事情,从而立刻付诸行动。
当感到自己遇到了瓶颈或者困境时,可以坐下来,好好问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的进步?”,找到原因以后,再问一下:“这件事真的重要吗?”
这样就能帮自己理清头绪,避免进入死胡同,改变自己,找到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02
那么,什么是好的提问呢?好的提问具有4点共通形式。
第一点,问题只有一句话。足够简短,并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当我们被工作所累时,假如你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累呢?这份工作我根本就不喜欢,领导还是一个喜欢别人对他奉承的人,我该怎么做呢?”相信你这样问,自己一定会越来越累。但是,假如你问一下自己:“当前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样一定能让你更加冷静地思考,将焦点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第二点,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假如,下属业绩不好,领导问:“为什么业绩不好呢?你有没有按照我之前吩咐你的去做?”相信大多数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会感觉厌烦,因为这个领导只站在了自己的主管立场上去问话,而不能理解对方。假如,换成:“现在,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这是了解一个员工真实想法的机会,只用让员工心情放松,才能说出真实的想法,达到良好的沟通,以解决问题。
第三点,要能让人变得积极。
假如,一天上午,工作特别不顺,谈好的单子飞了,同事心情不好,给你脸色,领导又各种挑剔。你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每件事都不顺呢?”这样的问题只会让你产生消极的情绪,将焦点集中在悲观的事情上。正确的问题是:“该怎么做才能让事情变得顺利呢?是什么阻碍了事情的发展呢?”这样的提问,促使自己积极的去发现事情最本质的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第四点,要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假如,一个员工在开会时,总是爱和大家唱反调,有的人会一位因为这个员工,大家工作的氛围的不好了。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会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为什么这个员工会做这个发言呢?他的想法是基于什么理由呢?”这样更能洞察员工的心声。
03
掌握四个方向,你也能提出好问题。
1,抓住问题的核心,询问事物的本质。
用Where、Why、How解决本质性的问题。
Where:哪里有问题?
有的员工觉得沿用以前的工作方式没有问题。
各个部门推行新方案的进度不同。
Why: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缺少监督机制。
新方案是实施全部交由各部门自己负责。
How:怎么做才好呢?找出对策。
在公司宣传新政策的好处。
使各部门推广新方案的进度可视化。
2,寻找“原本应有的姿态”,面向未来提问,从期望的状态出发,提出问题。
比如,自己沟通能力不好,问一下:“以我目前的状态,怎么做能够提高沟通能力?”这个问题隐藏的前提就是:我具备提高沟通的能力。以正面的、积极的心态提出的问题,将会引导自己的未来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3,跳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这是真的吗?”拓宽可能性。
对于哪些被认为是常识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发出提问,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4,激发对方,引导对方说出真实的想法。
人的所作所为都包含三个部分:表面呈现的部分、信念体系、内心情结。
表面呈现的部分:一个下属总是因为迟到被训,那么,如果对A说:“是不是应该换个新闹钟呢?”这技术对眼前的事物发出提问,属于表面呈现的部分。
信念体系:“你平时工作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呢?”通过这个提问,原来A是不愿意来上班。以事物的背景进行提问,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
内心情结:“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呢?”原来对方从小内向,并且有的自卑,不擅长和人沟通,怕自己工作不好,被人嘲笑能力不足等。这就直抵对方的内心,找到的根本原因。
提出正确的问题,把视线从过去引向未来,摆脱束缚,发现更多可能,未来才能遇到更多的精彩。而大岛祥誉的《学会提问 麦肯锡工作法》为你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跟随大岛祥誉的脚步,学习如何通过提问解决工作中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