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阅读

作者: 曹瑞玲_14b0 | 来源:发表于2021-04-11 17:10 被阅读0次

    之前在学校读书会听王会长提到“知性阅读”,感觉挺新奇的,但只是感觉这个词语“新奇”,并不知道这到底是如何的一种阅读方式,加入新网师,这个词语就更熟悉了,直到通识课看《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及本学期选学这门课程,对知性阅读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什么是知性阅读呢?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知性阅读强调三重对话、反思、理解。想到自己以前的阅读,几乎都是快餐式的感性阅读,一般把文本看一遍,特别入心的摘抄在笔记本上,相信书,反思就少,所以很少反驳书内观点。此刻想到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书,也许怀有敬畏之心原因吧,书只看做是书,竟然没想过书中内容也是作者的思想与观点,每个人的经验与阅历不同,思想与观点也不尽相同的,我同样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与作者进行对话,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观点与做法,与自我对话,与同伴们对话,互相交流观点,这样理解更深刻,思维也更开阔。但因为思维的懒惰,了解了知性阅读,有时候还思考不够深入,不能打破原有认知与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的经典书籍,更需要深入研读,才能读透,理解其中深邃,才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加以运用。

    如何进行知性阅读呢?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训练知性阅读能力的方法。起始阶段:大量摘抄,反复应用。自己读书也习惯摘抄,但不是大量摘抄,只是把入心的句子记录下来,有时候遇到大段的,总感觉摘抄太多浪费时间,要么挑选几句,要么就不摘抄,心怀遗憾而过。其实回头想想,曾经看过不少书,里面很多精彩之处因为当初没有摘抄,现在所想起的少之又少,特别是用时,感觉想用但只是有点印象,具体的是什么却记不清楚了,后悔当初没摘抄下来。对于书写读后感,也是加入新网师后更多些,对一些句子或观念进行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并被新网师或县杏坛公众号陆续发表。当与文本有了对话,印象更深,理解的也更透了。“对于经典,聆听是最重要的。”对于这句话深有感悟,因为近段在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虽说边看边思索,但更多的看着一条条建议,犹如在聆听作者的教诲,在引导自己改如何做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更多的是投入的去看,认真的聆听。越投入,阅读速度越慢,如果是以前,最多一周就可以看完本书,但现在看的很慢,除了摘抄,对于有的经典句子或段落反复研读,是不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许是不自觉、潜移默化受到新网师大氛围的影响,逐步的走向深入阅读吧。其次:努力与书籍对话,这也是学习本课程的一大收获,如书中所说:聆听是前提,然后写下你的疑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你的最深的感受与思考。其实,在思索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与书籍的对话,在慢读中就是在“对话”中,顺便记录下与书籍的对话。对于批注的方法,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像新网师的老师们学习,总舍不得在书上画或写什么,当看到学友的书背批注的密密麻麻,虽然钦佩,但我就不舍的,也许我对纸质书过于偏爱,以至于成了“溺爱”,所以不忍心在上面圈点勾画和记录。我会尽力改变自己的这个习惯,尽量“狠下心”在书上做批注。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也扪心自问,之前阅读一般停留在个人的爱好上,很少结合专业去阅读,而爱基本是愉悦性的读,容易理解,就如书中所说的“感性阅读”吧。现在阅读发生了很大改变,大多阅读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性阅读,而且更多是经典的书籍。还有关于哲学类的心理类的等,感觉这些书籍读起来才更有意义,更有收获,虽然读的过程有点艰辛,但又充满诱惑力。对于励志类的、心灵鸡汤类的,总感觉有点肤浅,缺乏深度似的。也许,随着阅读书籍的改变,方向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特别是学习哲学《大问题》课程,每次作业都感觉吃力,书理解起来也困难,但这本书围绕人的本我、世界的本源问题分析探讨,让我脑洞大开,思维也随之改变,跟随老师和学友们一起在这个课程中探索着。

    虽然对知性阅读方式有所了解,但还不够深刻,特别是自己在阅读经典专业书籍中,还需要结合实践,更多的学习,更多的训练知性阅读,提升阅读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性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ba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