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沂蒙山煎饼原始烙制方法坚守人

沂蒙山煎饼原始烙制方法坚守人

作者: 千檐 | 来源:发表于2016-05-16 17:49 被阅读77次

    沂蒙山煎饼原始烙制方法坚守人

    刘守云

    52年,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直到今天为止的生命跨度。她生命的前15年,没有穿过新衣服,每年吃不到几次白面馍馍,饥荒年间还会忍冻挨饿。52年,从温饱解决不了,到现在优越的生活,这是她们那一辈人的不幸,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52年,每日餐桌上的主食从地瓜干煎饼,到白面馍馍和米饭。这个变化,需要52年,而有些习惯,一辈子也不会改变。

    ▎百度百科解释煎饼为汉家传统主食,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沂蒙山区一样将煎饼揉入到生命里。咿呀学语,能够自己进食的幼童在咀嚼着煎饼;耄耋之年,牙齿快要掉光的老人也在饭桌上离不开煎饼。▎在沂蒙山区,没有任何一样主食能够像煎饼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直坚持和习惯,成为沂蒙地区重要的标识。说起大米,以五常为佳,说到大枣,不得不提新疆,苹果以烟台为名.....说起煎饼,也只有沂蒙山能入人们的印象。

    刘守云,是一个吃了50多年煎饼的农村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顾自己的一生,才发现,不论是儿子从外面给带回来的精致糕点,还是昨晚盘子里的大闸蟹,虽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稀奇玩意,但终究比不上自己亲自烙出来的煎饼,自家地里种的大葱。一根大葱摸一把碗里的大酱,卷在煎饼里,小米煎饼的香甜味,夹杂着大葱的清辣和大酱的咸甜,才是刘守云52年养成的味觉习惯。到村子南面的山岭脚下,背着粪箕子,装满黄土,回到家用铁锨认真的敲碎,不留一个土块。旁边放着前段时间,耗着自家男人从一个远房的叔叔那要来的鏊子。鏊子黝黑,一看就是在柴火上烤了很多年,鏊子面上摸了成千上万次花生油的样子。

    ▎活泥巴,砌鏊子的主体,一块石头,一把黄泥。不要问我为什么不用水泥,我也不懂。只是从有煎饼开始,事情就是这么做的。千百年,黄河在北边变道数次,泥沙入海,将海岸线向前推送了数千米,真是一个沧海桑田,但是做鏊子,烙煎饼的方法一直就是这样,没有变过。闲暇时间,我曾经问过,一个小学都没有上过的农村人,说不出天大的道理,翻译过来就是上面我说的这些话。古老相传,经历了时间的磨练和众多人的检验。

    《舌尖上的中国》浮光掠影般记录了烙煎饼的原始工艺,想来已经很少能够真实感受其中▾

    ▎织鏊子是一件技术活,活煎饼胡子是技术活,烙煎饼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体力活。

    煎饼是用面粉和玉米粉调成糊状的杂面摊烙而成。多由粗粮制作,也有细面制作。40多年前,刘守云的母亲严格教其学烙煎饼,并以烙不好煎饼找不到婆家威胁。事实上也是如此,结婚这么些年,尤其是在早些年,替婆婆烙煎饼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已经很少有人学习传统煎饼的烙制方法。刘守云,地地道道的沂蒙山人,未出嫁时就已经开始在娘家烙煎饼,到今天已经有三四十多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土鏊子,烧柴火,到后来烧煤炭,乃至后来使用电鏊子。这期间烙煎饼的工艺变化了很多次,虽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对于刘守云来说,早年的土鏊子烧柴,烙的煎饼才是最正宗的味道。

    生活条件好了,对于50多岁的刘守云来说,面包、馒头等主食虽然已经成为邻里的日常生活的主食,但是依旧没有煎饼的味道和嚼劲。和泥,搭鏊子,和煎饼胡子….一道工具接着一道工序,这种最传统的烙煎饼方法也只有50多岁的她还能够轻车熟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煎饼胡子的厚薄,鏊子下柴火的火候都很难把握,更不要说烙出高质量的煎饼。

    传统煎饼的烙制方法非常耗费时间和体力,抛出去邻里生活的琐碎事情,刘守云一天也只能烙煎饼胡子一百斤左右,左邻右舍分一点,很快就会没有。

    在不缺吃,不缺喝的年代,刘守云的坚守只是想把这种味道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沂蒙山煎饼原始烙制方法坚守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bb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