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围城》读后感与鉴赏

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围城》读后感与鉴赏

作者: 简_爱1566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13:07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婚姻就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想必这句话,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之前,我对这句话是笃信不疑的,而且还在内心赞叹钱老的比喻如此形象精辟。如今,自己已经从城外走入城内,再看这句话,只觉得不是什么真理,也不是那么回事。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成熟起来后,对人对事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不禁让我想起一句经典禅语:“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层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的,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们告诉他什么道理,他会全盘接受,觉得很多都有道理。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

    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愤懑的、充满疑问的,不平的、警惕的,复杂的。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我想我现在就是第二阶段吧,对人生各种看法都充满疑问,有着自己的了解,不再一味相信别人哪怕是圣人的观点。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

    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人,不会那么较真,只想回到孩子般的简单、纯粹。

        《围城》是上周看完的,花掉我10多个小时的时间,我看得不快也不慢,但是也没有每字每句都仔细精读。说句实话,看这本书刚开始我都是逼迫自己慢慢读下去的,因为我感觉故事情节太无聊了,作者的语句也太琐碎了,描写的事情就也就是生活里的锁事,我觉得,如果你是追求精彩情节,你应该难以看下去。支撑我看下去的,一是钱老的鼎鼎大名,想拜读下大家之作,二是这本书在微信读书里的阅读量很大,评分也很高,三是这本书早有耳闻,特别是它关于婚姻的名句。本来以为这本书主要是写婚姻的,但是实际上写了很多事情,这是本讽刺小说,揭露了很多人性。

          一、现在,说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糊里糊涂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二、本书人物形象分析。

    1、方鸿渐

          说实话,我都不想写他,听到他的名字就感觉很讨厌他,因为作者把他写得实在是太不行了。一个这样的人当男主角,果然只有大师敢这么写。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欧洲游学时候,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就在那里混文凭,还受了未婚妻家里的钱资助,为了回国像家人交差,还去买了个假文凭。当然,他学习的也是哲学,估计作者故意安排他学哲学,因为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无用的学科,这或许从侧面反应出方就是个无用之人。他家里条件那么好,不说在那个年代,就连在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有机会去欧洲留学呢?接着,回国了,回国后,在船上,又受不了鲍小姐的诱惑,和她搞暧昧,鲍小姐她还有个未婚夫呢,方只是被他调戏了一番,两人逢场作戏。鲍小姐走后,他又围着苏小姐转,这个时候苏小姐也喜欢上他了,但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看上方,文中也没有把他写的很英俊帅气啊。后来回到家里,在未婚妻的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工作,不过他的真实水平经不起旁人的试探,回来后,虽然报纸上把他吹得昏天暗地,但是过不久大家就知道他只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里后,整天周璇于苏小姐和唐小姐之间,他不喜欢苏小姐,但是又不想拒绝他,他喜欢唐小姐,但是又得不到唐小姐的青睐,最后,两个人都得不到,然后和孙柔嘉、赵辛媚等人去了大学,结果在大学,教授高松年只勉强让他当个副教授,教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受冷落的学科,学生去学也只是为了学分。最后在大学里,没几个人瞧得起他,经历大学老师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教了一段时间后,经历和孙柔嘉订婚,后被迫辞职,回到上海,到报馆工作。结婚后,和孙柔嘉的婚姻生活过程一地鸡毛。方家家境复杂,下面有两个弟弟,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娃,两个弟媳妇都是那种心胸狭隘,心眼气小的人,方的父母也都是那种老传统,所以孙柔嘉也和他们相处不来,经常受气,方这边也是经常和孙闹矛盾,刚开始还是因为两家人、日常琐事小吵小闹,后面就打架,最后结局是孙走了,方鸿渐更加悲观了。

            所以小说里就是把方塑造成这样一个无用之人。本来自己有一手好牌,自己不知道经营,最后打得稀烂。自己没什么本事,脾气又大,在外装面子,在家里和老婆吵个不停,他内心是自卑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一但被拆穿,就像气球泄了气。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2、孙柔嘉

          她这个人呢,我觉得作者对她婚前婚后描写反差巨大。婚前我感觉她是一个很胆小、弱小,什么事都要孙辛媚照顾,对方鸿渐言听计从的小鸟依人的女子,也算还可以的女孩子吧。但是她居然看上了方,哎,不得不说她眼光太差了!不知道她喜欢方哪点,她为了和方能结婚,可谓是千方百计,处心积虑。而方其实也不是很爱她,他只是内心纠结,他爱的也是唐晓芙。但是后来结婚了,作者对孙的笔墨描写比较多,但婚前描写不太多。婚后,她很成熟、懂事,不过在方面前,也是比较任性、骄傲,最终由于两个人不善于经营,使婚姻破裂。

        孙柔嘉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3、苏文纨

            她表面矜持,内心却喜欢被男人追捧互相争夺的人,哎,其实也就是虚荣心,为了向别人证明她多有魅力而已。这样的女人,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吧,特别是大学里比较多。她们真正的内心还是空虚、寂寞的,精神底子薄了。

          她在小说中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在她和方鸿渐的关系里,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4、唐晓芙

          我很喜欢她的这个名字,这名字让人觉得很清丽脱俗飘逸淡雅,同时也有古典美,让人联想到唐代的美人。文中作者也好像偏爱这个人物,把她写成一个纯洁乖巧,生的漂亮的女子,没有那么多心机的理想主义者。这是本篇小说里唯一比较“完美”的人了,作者没怎么写她有什么缺点,倒是其他一些人,把他们刻画得比较真实、丰满立体,多多少少有很多人性的弱点。这里面感谢作者笔下留情了。

    5、大学中的人物

          文中关于大学老师生活之间的描写,也让我开了眼界。果然是,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政治。这个世界,除了不懂世事的小孩子、某些动物单纯无邪,哪里都不是净土。不过相对于社会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言,教师这个集体相对于要纯洁一点,但是,也不是如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文明,照样是各种斗争吧。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 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

        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

          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

          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

          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

          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

          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6、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

          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

          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

        “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

          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

          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

        综上所述,本小说就是一本“新儒林外史”,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主要写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三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

            三、关于书名《围城》的探讨

          没看过这本书之前,对它的理解比较狭隘。就以为主要写的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爬出去。现在想想,这句话害了多少人,也包括我,也之前是觉得写得非常有道理的。这句话,也不知道害了多少不敢踏入婚姻殿堂的男女人,生怕进入了婚姻围城之内就不自由。我觉得这句话就是乱扯,瞎扯,不是所有进入城内的人都想出来,只有不会经营的,在城内待得不快的人,才会想出来,大部分夫妻还是想白头偕老。否则我们的婚姻制度也不会如此稳固了,也不会这么多人前呼后拥期待走进婚姻殿堂了。

     

            如今,才明白,一个普通人,一个只想过平凡普通生活的入世者,生活中的围城无处不在。首先是你的出生,你的生命都是别人赐予的,而且父母生你,也是为了他们自己,是因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想生你,所以你才能诞生在世界的,否则这个世界根本不会你。所以呢,人呐,对生命也要敬畏,你的命都是别人赐予你的,遇到些烦恼,该想开的想开,也珍惜这生命,别问父母为什么不经过你的同意,因为你出生之前根本没有选择权。

          从你出生后,你就要经历各种,而且你的人生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不管是高层阶级还是普通底层阶级的人们,都是从一个城出来,又跳入另一个城,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当然这些过程不一定是所有人经历的,各有各的不一样,但是只要你活着,你就是从一个城进入另一个城,一个欲望跳入另一个欲望,你的人生也就是不断地选择。你自己就是一把钥匙,你自己或者在别人的引导下决定进入哪扇门。所以,生活中的围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欲望,就身在其中,直到死亡,人没了,欲望消失,你的人生的围城也就都消失了。当然,有些人选择出世,他们的欲望比凡夫俗子要少一点,但还是有欲望,渴望过着斋戒、粗茶淡饭的生活,何尝不也是一种欲望?而他们为自己设定规划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城堡。

          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四、品味本小说的语言

        这篇小说为何如此被人称赞,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语言很幽默,讽刺辛辣,特别是其中形象丰富的比喻描写,这个,我将在另一片关于《围城》的文章阐述,敬请期待。

          最后,感谢您的浏览,感谢您将一部分宝贵的时间花在这里,如果你觉得看后得益,请给我个小小赞,或者分享。同时,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艺术艺世界】,持续好文不断和您分享,谢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围城》读后感与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du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