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可能也曾有过这些疑惑:
为什么北京的房价会这么高?
为什么你选择娱乐节目消遣而有人选择自我学习提高?
如何按照正常逻辑获得更多收入?
......
答案都在经济学里。
临近年末,大家都忙着清账算钱了。
企业核算利润,部门检查kpi,员工考评绩效,这是工作上的帐。几个人头,收入多少,消费哪些,存款余额几何,自我成长多大,这是家庭生活里的帐。
我是个不爱算账的人,吃了很大亏。小时候到现在的金钱观都是「钱不用多,差不多够了就行」,问题就出在「够了」这里。这个词儿表示可预期,但实际的生活变化很多,未来不确定,一旦遇到意外事件发生波动便会无力应对。
因为这种思维观念,间接导致了我在大学毕业时还没有经济独立,甚至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仍然如此,一直羞于启齿。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自己出来工作后,看到更大的世界,见识了更多的可能,所以开始憧憬自己财务富足后获得自由。但由于观念未曾有大的改变,憧憬最终都沦为「幻想」,每年都谈着要赚钱,但除了工资还是什么也没有。
脑袋里形成的观念指导身体的行为,固化的念头很难改,因为习惯的惯性很大,这是固有属性。要消除这个惯性,你只能改变「习惯本身」。我们常常说「价值观」很重要,就是这个理儿。
直到今年,产生了些意外(当然意外并非都是不好),无法逃避必须面对它们,我才意识到应该去做一些改变,去做一些真的改变。首要便是建立「经济学思维」,村里又叫「生意头脑」,就是在家的时候常听邻里乡亲说起的「谁家会做生意,谁家没有生意头脑」。那时候不理解生意人脑袋里都装着什么,只把自己归因到祖辈世代不经商的传统之上(至少没有太多经商成功案例)。现在转而回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使得家庭陷入生活的窘境中被慢慢奴役,金钱观才得以形成、固化。实际说来,这种生意头脑不在遗传因素,更是后天的训练培养。现在想想,实在唏嘘可叹。
那这种经济学思维到底是什么?
我们得从原理讲起。
2.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给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从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贸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三个方面介绍了经济运行的地基逻辑,为描绘出微观、宏观经济世界的大厦蓝图奠定了理论依据。
我们今天聊聊跟个人决策相关的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得到一种东西都要以放弃另外一种东西为代价。
这一原理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核心在于理解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说「没得选」,其实只是一种说辞,因为做了「被动接受的选择」,而忽略了其他的选择项。
我喜欢史蒂芬柯维的例子。
有一次在史蒂芬的课上,有位学生这样跟他请假:
「请您准我的假,我必须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不得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开除。」
「你愿意出现这种结果吗?」
「不愿意。」
「换句话说,为了待在校队,你选择请假,可是缺课的后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社会后果,而不能留在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学习这堂课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权衡后再做出选择。如果换成是我,我知道我也会选择网球巡回比赛,但千万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所以,你不是没得选,是潜意识做了权衡,「参加比赛」是取,「缺席课程」是舍。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
经济成本有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分,显性的可以摆出来算成帐,隐性的则容易被忽略。
因为我们总是在权衡,所以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有一个经典案例: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
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那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
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现在你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住在离单位较近的地方,有些人选择利用空闲时间继续学习,有些人付费购买学习资源......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
边际利益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常用效用量来衡量)的增量。边际利益存在递减规律,该规律的内容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增量即边际利益是递减的。
边际利益递减规律应用非常广泛。
a. 越早进入一个新领域,因为人越少竞争越少,越容易成功。随着生产者、消费者的增加,生产者的投入产出比会越来越低。
b. 能批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更有可能获得更大利润。在一定用户基数后,每增加一个新用户,产品或服务投入的成本增量微乎其微,但从每个用户处获得的收益不变。这是产品体系化、平台化等方式做大的逻辑。
c. 不能批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客单价,也有不错的利润空间。有小而美的产品,走精英路线,为一小部分人提供高品质产品或服务,提高客单价,利润也未降低。这是小产品做强的逻辑。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当改变政策外部环境后,人也会相应调整自己的策略。
激励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以促使个体更好地实现行为目标。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从人的行为规律来看,行为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如何激励的问题。激励有利于调动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上面的解释看起来更多的是强调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激励」,以保证政策执行后的效果。但反过来对个体人来说,若能在决策时参考更多的政策条件,就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作出更有价值的决定。
我们最关心的房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推荐大家去看这篇文章:从政治局会议中,抓住历史周期的机遇和财富https://mp.weixin.qq.com/s/lVCfTiti_KQxsMxw4eg6Vg)
这是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感受、校验、修正,才能进化。
3.
前两天参加了阿何老师的直播——普通人快速提升收入的6大狠招,从这位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老师的经历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经济学原理的杠杆效应带来的巨大价值。
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操作路径:
1. 找到自己的、有优势的产品或者服务
2. 探索低成本获得第一批用户的方法
3. 研究利用现有用户获得新用户的方法
运用的经济学原理如下:
1.贸易使人们过得更好。用销售的观念「卖自己」,提供产品或服务。
2.边际利益的递减规律。指导你提供高客单价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可批量复制的产品或服务。
3.利润=单价*销量-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我们看路径里的第一步,找到你能接触到有特色的产品,诸如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旅游资源、特色资源的代理权等都可以作为卖点。像我知道的:有卖自家特产、有做代理卖产品、有利用关系资源借钱做投资的。
显然,想要接触到这些,一方面需要观察思考,另一方面需要提前积累资源,而我们的困难恰恰在于发现不了可用的资源,因为不具备「资源积累」的经济意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模糊且随意,不用心不讲究。
现实生活中更多是这样:
1. 你的初中、高中、大学同学,还有几个时不时保持联络?
2. 你知道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吗?
3. 你的亲戚朋友,各自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清楚吗?
4. 你的同学、朋友、亲戚,都具有什么样的人脉和资源,你了解吗?
5. 如果你在某个社交场合,认识了一个开厂、或者做某项生意的新朋友,你会不会回去后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时常保持联络?
有生意头脑的人,他们会观察并利用这些小细节。他们有个非常强大的通讯录,里面除了记录朋友的联络方式外,还会详细记录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大概什么性格,个人喜好等关键信息。
世界是网状的,不管你在哪里,都会与周遭的结点有连接,从而建立联系。
从今天开始,去梳理你的人脉圈,每个人的名字、电话、微信,以及他是做什么的,具有什么资源。
当然,除了实体的产品外,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不妨有意识每天抽出时间去培养这个特长,当你的特长培养到超过99%的人的时候,这个特长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产品。
这是别人切身经历的收获,实际上只要你留心观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
4.
分享我自己的两个感触,供你参考。
1. 关于时间分配,其实也是选择。
时间有限,你做一件事,另一件事就无法完成;你给了一个人,另一个人就分享不到。具体说,在恋爱初期,选择将周末时间与女朋友共享,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在回到家里时,选择陪伴家人老友,做饭聊天,敞开心扉。大了说,是时间管理或精力管理,之前的文章跟大家分享过。
这里有两个经济学原理,一是人们面临权衡选择;二是比较机会成本。
怎么解释呢?
知道选择恒存,让你更积极更主动地作选择,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怨天尤人。比较机会成本,这一开始看起来没什么,但每次选择都用这种思维指导,就会不断推着你去获取更多信息、思考更多论证以作出更可靠的判断。这样一来,你所作的权衡选择会越来越科学,收益也会越来越大。
2. 养成付费意识,摆脱小贫贱的贫农思维。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身边付费学习的朋友越来越多,身边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身边谋求职场之外舞台的人越来越多。
这里运用的经济学原理是机会成本以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只是为焦虑买单,所以,先想清楚要什么,再去积极行动践行如何学。
回到现象,不管怎样,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愿意付费都是莫大进步。他们宁愿把钱放在箱子里压得整整齐齐,也不愿拿出去或做投资或改善生活;他们宁愿辛苦劳作到拖垮身体,也不愿购买工具提高效率获取更多身体上的收益。
如果你曾做过这样的事,或遇到过做这样事的人,你也许能理解我此话的感受。
时代变了,按照现在的社会节奏,付费的东西最划算,找对人,更快速准确输入信息,更高效完成转化,更有价值输出。免费的东西最贵,时间、阳光、空气和爱,莫不如是。
时间珍贵,行动无价。
你总是怕这儿怕那儿,怎么不怕穷呢?也许我们不是不怕,只是习惯了穷而已。掌握经济学原理,破除惯性,消灭奴性。
经济学原理解释社会现象,经济学教你更好更快赚钱。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感触,作为年终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