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走在路上,姨跟我说:妹妹不爱喝水,每次都是逼着她往嘴里灌。我说十五岁的孩子不爱喝水很正常,无色无味的东西谁天生喜欢呢,你我是因为知道喝水的好处。姨便担心表妹的身体,怕她长不了个。甜份摄入过量发胖还是其次,身体亏损才叫人伤心。
书上说,人不应该在口渴的状态下才想起喝水,罐子里的水应该整日带着,时时刻刻想着去补充水分。人一缺了水,皮肤皱巴巴,看着也没了生气。小姑原先是家中最爱喝水的人,清早上给我和姐一人晾上一大杯,叮嘱再不渴也要吞下去。十几岁的人,谁爱凉白开温吞的滋味,入口寡淡,毫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情韵。《红楼梦》中,妙玉批“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水之于我,谈不上喜欢,解渴足够,我看它是蠢物,它看我亦如是。
看不起水的了无滋味,也顺带不喜父母长辈平淡如水的日日夜夜。初中没有读过武侠书,但是古装剧没少看。哪个大侠不是背负着血海深仇的苦恨,单枪匹马血洗武林,是塞北大漠,也是江南烟雨,沿途或遇上一见倾心的姑娘,朝朝暮暮也有快意情仇的成分。香港古装剧常被人诟病背景的单调重复,一样的山水布景,一样的驿站酒肆。我独爱侠客立于悬崖峭壁的一幕。残阳泣血,西风瘦马,脚下偏偏是万丈深渊。这峭壁之上,或遇前辈高人遗留的旷世武学,或在生生死死,不休不止中参透人生玄机,每一个孤独的悬崖顶,都是侠客人生的转折符。很难想象,在朝廷森严的社会伦理结构之外,在森严清晰地法律条例之外,存在着一个由豪情仗义撑起的精神社会。有人说“不过是恩怨情仇”,打打杀杀为恩;血流成河为怨;凄凄惨惨为情;昏天暗地为仇。批评武侠精神实质是枉顾法纪的“暴民精神”,确有其合理性。电视剧中,稍有不顺眼便喊打喊杀,一箭过去刺穿好几个人的喉咙仍面不改色,人人凭着一腔情绪办事,官府的法令条律早掷地无声。年少的人,谁不憧憬自己是天资聪颖的少年侠客,几起几落,走南闯北,人人皆知江湖有我大名,却浪迹浮踪,来鸿去燕。“大侠”是每个青年人向往的精神符号,血性,柔性,仗义却又那么孤独。品味大侠的一生,绝不是凉白开在舌尖绽放的滋味。十二分的苦涩,再加上十二分的甘甜,心之所向,难以具表。我曾在桌上写下“傲杀人间万户侯”,也表达了个人对侠义精神的崇敬。
大侠的世界太过悲壮,也太过荣耀。十二分的辛,十二分的甜,不适于你我,更不属于大侠之外的无名小卒,虾兵蟹将。小时候看父母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怎么看怎么普通,平平无奇。父亲不会电视剧中逗人欢喜的伎俩,更没有飞檐走壁的本事,埋头工作,吃饭,睡觉,问我的成绩,听我在学校的趣事。母亲也自然没有电视剧中那些女子的风采神韵,讲着极其普通的道理,小儿也可理解的大白话,叮嘱我三餐按时,尊师重教。我父母亲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水的味道,你若是跟着他们走,不出一天便会倦了,然后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会惊异地发现,人人都是一杯温吞平淡的水。
生活如水是没有错的,大海惊涛骇浪只在一时,如果永远是一番波涛汹涌的景象,人间太平也是枉谈。然则,一汪久不见波澜的水离死也不会远,一启久不开的门扉经年也会腐蚀斑驳。生活诚然需要波澜,需要甜,需要欢喜,需要愉悦,只是甜味不宜太浓,浓得过甚让人犯恶心,发腻,反减了三分滋味。
几年过后,我再一次翻到了“傲杀人间万户侯”,却发现后面还有一句未曾注意的“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的《沉醉东风·渔夫》一曲,描绘了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垂钓图。黄金时节,渔夫江上捕鱼,虽大字不识,却有一群心思单纯,高风亮节的挚友和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而这一切,却是机关算今年的官宦人家难以拥有的。生活自在,闲云野鹤,没有案牍劳形,丝竹乱耳,草色青青,苍苔点点,平淡如水,却是极大的福气。我现在看水,虽入口无味,然风一吹则皱,雨过处则清。一勺蜂蜜,几粒白糖又是另一番滋味。谁能轻易说它是毫无变动,了无生气呢?
想到一个大侠的诞生,背后是几千条性命的付出,我只愿劝那侠隐姓埋名,还世间清静公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