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作为分享嘉宾参与了谷歌商业社区组织的BizFest。BizFest是由GBG社区组织,包含技术分享、面向创业者的workshop以及领袖精神分享等等商业技能的年度活动。参与者通过参加BizFest,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谷歌的技术,开启并且规模化他们的事业,与此同时发展自己的商业能力。
如何快速找到产品创新方向
这是我的分享题目,1个小时的时间包含分享+互动工坊。由于人数较多同时场地空间有限,这一个小时我主要以分享为主,同时2个小练习互动。整个分享围绕谷歌风投开发并推广的为期5天的针对初创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的流程方法:Design Sprint(设计冲刺)。这是一个集思考、设计、分析、产品原型产出为一体,让产品设计团队与相关用户无缝对接,开始应用于硅谷初创企业产品设计当中,后推广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天分享分为三个部分:什么是设计冲刺?为什么要设计冲刺?设计冲刺中国做了哪些本地化尝试?
什么是设计冲刺?
设计冲刺包含了三个核心理念,和一套循序渐进的流程框架和一个工具包。三个核心理念分别是,以人为本、快速迭代和验证式学习。这些理念最早源于设计思维,敏捷开发和精益创业。设计思维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所有创新都应该基于人的需求,设计思维的代表机构是IDEO,代表案例是IDEO购物车设计。敏捷开发的核心理念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走,迭代增量开发,代表事件是2001年敏捷宣言。精益创业的核心理念是验证式学习,通过最小化原型快速验证市场反馈,代表案例有 2008年Dropbox,以及最近马斯克的地下隧道项目。这些方法本身在谷歌内部非常流行,2010年 谷歌员工Jack Knapp提出设计冲刺概念,并开始将这套流程产品化。
设计冲刺同时还包含一套五天流程框架,每天的具体任务和工具包,从而创造了一个沉浸式、专注的、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工作环境。
为什么要设计冲刺?
“评价恐惧症”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当儿童长大成人,社会化以后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或作品展示给大家,这种恐惧会限制人们的创造力,同时变得保守。也许你有一个很棒的想法,但并不愿意分享给他人。其实每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都会习得这种评价恐惧。心理学里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引导性掌控”,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通过一套设计好的流程帮助人们克服心理恐惧,比如怕蛇、高空恐惧等。比如:他让怕蛇的人先通过玻璃看蛇,在让他们站在门口看蛇,接着穿上防护服进入有蛇的房间,最后让他们去触摸蛇。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后,那些克服了怕蛇心理的人会习得一种自信。当他们回到原来生活中,在遇到挫折时也将比以往更加自信。设计冲刺也是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流程框架,帮助个人和团队克服评价恐惧症,获得创新自信。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一个理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很多创业者或产品人会从一个伟大的创意开始,然后组建团队,开发产品 最后上线。但这个周期一般都会比预计要长,很多时候,一旦产品开发进入轨道,停下脚步重新思考原有想法几乎不可能。团队会为一个坏点子浪费许多时间,一旦成品问世就说明最后一条退路被切断了。而设计冲刺让受访用户直接体验创意,然后迭代。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骰子游戏是另一个比喻,如果给你一次机会投骰子游戏,投出六就给你一百万,否则就输掉一百万。很多人都会犹豫。但如果给你十次机会投出六,很多人都会试一下,因为成功机率大大增加了。同样的道理,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一个项目的成功机率来自于投放市场验证的次数。设计冲刺正是为速度而生。
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Snow、Jade、Ning 一起发起了设计冲刺中国,在中国推广创新产品与创意方法。正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三个主要的经验:更灵活、能存档、易传播。
更灵活:国内组织设计冲刺的时候客户都会要求,能否更快、更短,一般三天时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长度。我想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996文化与创业精神,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国人热爱工作,尤其在互联网行业。第二、精英文化,很多创始人或项目总监都是身经百战,这些人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他们需要更快知道结果,而且很有可能很多问题他们自己就能独当一面。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设计冲刺的流程,甚至舍弃这个名称,更灵活的去适应国内公司的创新需求。
能存档:冲刺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但最后验证结果只呈现了一小部分,如何把过程中的点子和内容积累下来也非常重要。我们自己开发一套冲刺画布工具,用来存档设计冲刺工作坊的成果,便于归档和分析。
易传播:还有一个本土化尝试与我个人经历有关,我们加入了一些TED式演讲方式,用故事化的方式传播创新与创意。目前采用的一个结构是发明家系列:从问题入手,接着展示Demo和描述解决方案,最后陈述用户反馈数据和下一步计划。
人人皆可创新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创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并不断提出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