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说: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面孔。
人们对萧红的成名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肯定耳熟能详,但是,萧红的散文,与她的小说一样精彩,内容深度思想高度都一致。她对祖国,对故土,对时事、对民族、对女性、对人性的思考,从热血沸腾到深刻犀利。她的感情和思想从深重多难的土地中萃取营养,又被她带着痛感纯粹的文字表达得深沉冷静,带有智慧的前瞻。
萧红在写作上非常有主张,也非常独立。萧红说:“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全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的写作是向着全人类的愚昧。”她的文学理念早就超越了她那个时代。
萧红在谈论屠格涅夫时,说,别人认为,屠格涅夫好是好的,只是生命力不强。但是,她认为屠格涅夫是合理的,宁静的,幽美的,正路的,是从灵魂到本能的作家。这也是,萧红所崇尚的文学理念 ,她的文学思想也是如此的,宁静、深沉、冷静、优美、合理的。她的思想早就高出了当时代作者很多很多。她的笔触直接触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最接近土地的底层人们的生活,她的笔触细腻描摹的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她的笔触接近大多数的平民。是最具平民思想的作家。
萧红的散文如同祖父的后花园一样,是萧红小说的后花园。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萧红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世界,白描般的笔触始终伸向与萧红平视的社会的底层,弱势群体。
在对家乡的回忆散文《家族以外的人》里面,大街小巷,后花园,每一茅舍内,每一个篱笆后,都充满了生命的热闹;还有具有北方所特有的节日,在灰暗的生活背景前,上演着质朴的隆重和奇异;还有一群充满韧性的生命比如有二伯、冯歪嘴子,也有逆来顺受的乡里乡亲。
这一段童年的经历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种种苦难,如同滋润萧红生命成长的养分,浸入她的性格、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思想中,让她拿起笔用轻灵的文字把自己有限的视角所见所闻所感的苦难述之笔端。她那原始的生命力,她隐忍的痛苦都那样自然流露,却又触目惊心。
就文学内容而言,萧红的关注点始终是弱势群体,而且把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中最为苦难和值得同情的一部分。她在小说,散文中多次提到,女人受到男人欺凌,小孩子和老人也会受到强势的男人的欺凌,她觉得这些都是偏僻的人生。
萧红甚至也这样同说自己:“所有的不幸只因我是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单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女作家,像她一样一生漂泊,一生流浪,忍受极度的饥饿、寒冷和病痛,《饿》中说:“只有饥饿,没有青春。”
萧红时时以自己的心体谅这个世界,下笔时候又对那些世界上煎熬着的人们为中心,把自己压低,冷静地关注别人的生活和苦难。这就是萧红所具备的思想境界。
因为,她颠沛流离的一生、痛苦挣扎的感情,以及渴望自由的灵魂,都使得萧红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观念和判断得到升华,也就提高了她的格局与气象。使得萧红的作品在捍卫自尊与存在的价值上,体现出了坚韧和顽强。
所以《弃儿》里面的芹儿是悲惨的,却又带着生命存在的倔强。《两个朋友》里,母亲对自己挨打的女儿, 又恨又爱,直到被驱赶,却又坚韧地活着。
每一个状态的描摹,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萧红都没有给予悲悯,萧红认为悲悯是从上到下的,她自己没有这样的高度,所以她是用平视的角度观察土地上芸芸众生的苦难的。甚至萧红更多的时候,把自己拉得更低。但是她的记录却是为了寻找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的。把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和悲苦情境表现在她所创作的作品里,与她所表达的内容特别贴切,也加深了读者阅读时候的思考。
独立的人格,自由的追寻,受苦受难的女性细腻特质,赋予了作品的诗性的灵魂。
萧红是一个文体独特的女作家,她以简练白描的文笔见长,语言灵动简洁,韵律优美,她把握得恰到好处。研究萧红的传记作家葛浩文说:“她的行文如同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非常具有萧红式的特色。
在《失眠之夜》里这样描述家乡的秋天: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一样点缀在天上。北方的秋天天色湛蓝,看起来,是真的蓝得发黑,白云如同生产白云的工厂一样地厚又多,立体的样子。萧红真的是不负文学洛神的美誉。
她在文学上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在行文上却确立了她独特的文风。
读萧红的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