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喜马拉雅【静静读】《散文里的故事》,给大家读的两篇都是萧红的作品。
其实以前,对于萧红,并没有十分了解过,对于我们青岛人来说,最初知道她,是因为她曾经在青岛生活过。在青岛,有萧红和萧军的故居,也听说过他俩轰轰烈烈的爱情。
萧军与萧红的故居在观象一路1号,现用作民居。萧军曾在诗中写道:“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那时的观象一路1号可远眺大海的...
萧红和萧军通过读萧红的这两篇作品,我觉得与她走的更近了。《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描写的那一段,我非常喜欢,也让我们知道,她曾经也有过充满趣味的童年。
而那篇《饿》,让我们对饥饿,有了更深的感受。原只知道民国时期的作家都备受推崇,却不知萧红,曾经有过如此窘迫的事情。
记得原先对她并没有很深的印象,所以,当电影《黄金时代》上映时,也并没有去看,但再读这两篇萧红的作品,让我很想走近她。
萧红,原名叫张廼莹,笔名用过悄吟等,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的家庭。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因为家里为她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
她的生命很短暂,1942年戛然而止,逝世于香港。作品除了《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还有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生死场》。
再读萧红鲁迅先生非常欣赏他,看重她。她更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同时她又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她非常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穷人和弱势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特别专注于自己的孤寂的情绪,心灵的微妙感受,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她是直接受到鲁迅先生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导向的影响。她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可见鲁迅先生对她影响之深。所以她后来专门写了一部作品,名字就叫回忆鲁迅先生。
再读萧红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一个人的童年不幸,影响其终生。我们今天回望萧红曲折的一生时,当然也绕不开她的童年生活。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的张家大院。在萧红9岁时,她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乱去世,父亲张廷举很快在当年续弦。然而,继母对萧红并不喜爱,而担任地方教育官员的父亲重男轻女,和萧红也是情分淡薄。
萧红回忆说:“这个母亲对我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而父亲脾气暴戾,“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这样的家,对于一个天真烂漫、正值渴望爱与关注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冰冷的。童年时的萧红,便是敏感和内向的,高傲如她,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低眉顺眼,相反,对于他人的嫌弃与冷眼她总是避而远之。
万幸的是,这样不幸的童年里,还有最后一丝安慰,那就是祖父。祖父很是疼爱萧红,教她《千家诗》,带她到后花园嬉戏,让她灰暗的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颜色。
我给大家读的,呼兰河中一段关于祖父的描写,我想,应该是他在寂寞的童年里,最充满趣味的一段生活。
可是终究祖父不能陪伴她一生,后来祖父去世,父亲和继母逼迫她的包办婚姻,让她下决心逃离那个家庭。
而她从呼兰逃出来,到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屋子,一直住在不同的旅馆里。中国少了一个家庭妇女或姨太太,多了一个流浪者,一个对自由的追逐者,一个在文学上做出独创性的作家。”
给大家读的第二篇《饿》,就是这个时期。
她的一生,短暂却又耀眼,坎坎坷坷却又轰轰烈烈。临终前,她无限遗憾地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果然,她的作品一度备受冷遇,反而是她三十二年短暂人生中“叛经离道”的私生活,让好事者津津乐道。
终其一生,萧红都在寻找一个能救赎她的人,她想拼命抓住生命中出现的男人,像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终究是充满悲剧的离开。
作家骆宾基说萧红生前特别喜欢穿红色的大衣,面容苍白,长圆形,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着黑黑的润泽,能润泽,显示着一种智慧,她不太敏捷,笑声并不响亮,他说萧红性情明朗而真挚,热情也健谈,往往以工作来排遣隐忧,常说一些东西,个人生活上的一些不愉快就都忘了。
萧红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直到死,仍在孤独的一直往前走着。
萧红许多的作品为大家所熟知,给青少年朋友特别推荐的是这本《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完全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口吻是一派天真淳朴。当然文章中也有幽默和讽刺,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但是文字中始终有一个孩子深深的寂寞。
正如作家,茅盾先生所说的,呼兰河传给我们看的是萧红童年的寂寞,因为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防是他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出来的火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但是生活当中,也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大街小巷每一个茅舍内,每一篱笆后面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暗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是的,在呼兰河传中,我读到了萧红童年生活的一些趣味,但终究是寂寞的。仿佛是含泪的微笑,也透露出她心底淡淡的忧伤和哀愁。这本书是她在1940年1月到香港之后,一直在病中,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后的时期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她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和淡淡的哀愁,都在这一部《呼兰河传》中了。
董静2019.7.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