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有能量在相对艰苦的现实当中继续往前走,还会希望明天能有转机、明天太阳照常会升起、转角还能看到帮我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心智呢?我觉得是在他小的时候,不断得到爱的能量的输送,他才觉得这个世界是有趣味的、是有希望的,人们是会善待我的。
如果他得到的都是压力、困难,或者是绝望——比方说,那天有一个心理医生就在朋友圈分享一个东西,他说有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妈妈替我活了我的人生,我就不用活了。但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一直被善待着、被爱包裹着、被信任,可以自己做主,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好玩的事我没有经历了,是吧?“我要做我自己,成为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他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是父母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书里有一个特别有建设性的观点,“妈妈们要学会做60分妈妈”。千万别去做90分妈妈,或者100分妈妈。60分万岁!为什么60分反倒更好呢?“一个妈妈,如果她小的时候被自己母亲爱过,然后有一个开放的心灵去看待新的生命,有一个相对还支持她的老公,不用学育儿,就可以成为孩子的好妈妈。你要相信你是最适合你孩子的那个妈妈,你有权利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养育你的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需要正面鼓励。我们这么多书、这么多流派,让父母在本来就不自信的、一个新的角色到来的时候畏首畏尾,这么做也是错,那么做也是错。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没有自信,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怎么能做得好呢?其实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但是读了太多东西以后,反而让他技术动作变形。
所谓90分也好,100分也好,是父母对于自己没有满足过的那种虚荣心的要求,然后希望孩子能够挣回来这个东西。父母少做一点,孩子就多一点空间。如果父母天天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做,他就完全没有了自主空间,那生活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人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他必须按照自己心里的召唤去不断探索,最终走他自己的路。而父母只是用自己对世界原有的理解去设计这个路。我们要当孩子的副驾驶。这辆车是孩子自己的,他要坐在这儿掌握方向盘,你在旁边可以提醒他说,前面有急弯了,或者有个坑,他能绕过去。你别说你一边去,我来开。那这辆车对他就没有意义了。 另外如果家里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殿堂,孩子就会有离家的冲动,就想早点跑。我们大人可以有各种小心思,各种懒惰,或者道德上也有各种对自己的放纵。可是当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希望他像圣人一样,没有任何污点。稍微有一点点你就给他特别强的那种否定或者评价,这也不公平。
最后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自己能够放松一点。很多老师也会有难言之隐,也会说没办法,学校的考评指标、教育局的考评指标就这样。为什么要举全社会之力,因为它确实是一个从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到每一个瞬间;老师跟孩子相处,父母跟孩子相处,一套系统慢慢捋顺,让一个个的环节解绑,最后才能把这种善意真正给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每个环节都在抽紧,那其实受苦的还是我们的小孩。应该让整个社会上的人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有善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