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老公讨论到教育这个事情,他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学习不错的他却在初中因为作业量的增大而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事情,我是在小学后期成绩逐渐下滑初中恢复过但最终还是下滑了。
似乎很多孩子在初中甚至小学后半阶段都已经对学习这回事失去兴趣了。
他的观点更多的在于“教育这块是不是需要改革”,而我因为看的一些书里的观点却觉得现有的教育纵使有不好的地方,但因人口或者别的原因也已经是能做到的较好的程度了。
而由于我最近两年遇事时都更多的反思自己的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也会更多的觉得是自己年少时的问题,就像看到了博主说的现在学习都是为了还曾经的债。
我最近又在重看《成功、动机与目标》,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
“我的侄子哈里森以前极爱读书。他的母亲总是看到他蜷在书架旁津津有味地一页页翻着关于海盗或者巫师的故事。他这几个圣诞节给我的礼物愿望清单上永远是博德斯书店的购物卡。他喜欢在书店待一下午,精心选择新书加入自己的收藏。不过从去年起,除非有强行规定,哈里森很少再碰书了。讽刺的是,强行规定常常有。今年,他的一个五年级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读书30分钟,并让家长签字以证明阅读作业的完成。我的嫂子葆拉发现自从老师布置强制阅读作业后,哈里森看书时总会时不时不耐烦地抬头看表,盼望着30分钟赶快过去。曾经在没有任何奖励或催促的情况下主动看书一看就是几个钟头的哈里森现在迫不及待地做读书以外的任何事。现在在他眼中,阅读是因为他不得不读。”
我便想到小学后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放学后每天写一篇作文、写一篇日记。
最开始的一周还可以,但后面所有的学生都开始抄作文书上的作文,后来又只愿意抄字数少的作文,但这些都抄完后同学之间又开始互相抄对方过去抄过的作文,日记也是这样操作的。
高中时的读书笔记也有过同样的情况,但不知为什么老师从来没发觉,还是发觉了也懒得制止。
我想到了曾经看过《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电影,我也会隐约觉得好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并能主动去学习,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爱好。
但不管是自己的亲生经历还是《成功、动机与目标》里提到的情况,都让人觉得因材施教和带动孩子的兴趣是很困难的事,相比下来直接丢任务给学生要轻松的多。
但把任务丢给学生后会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似乎都没有被好好的考虑过了。
看完后我又找老公聊了这个话题“带领着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和自己的所爱肯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的学校教育可能是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不过孩子的教育也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所以怎么让孩子找到自己心中所爱对学习这件事感兴趣就落到我们身上了,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学会怎么让他在有了自身的觉悟后即便身处现有的学校教育中也还能保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总而言之,是我们要做的事更多一点了,虽然我们现在也还是不明白怎么做,但现在有了这种意识,也总比没有到时却有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想法要好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