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高效阅读九步法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整本书主要围绕“表达”和“倾听”两方面,其中“表达”又细分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详细解读,帮助人们转变思维,用温和的方式化解人际冲突,毕竟“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机关系”(阿德勒)。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史丹福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你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出自功利化的需求,还是身心幸福的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可或缺的。《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和倾听技巧,能帮我们打开人际交往的VIP通道。
在他人向你倾诉痛苦时,你会怎么做?你也许心疼不已,急于安慰;也许想要献出一臂之力,不断出谋划策;也许深有同感,不断附和……而绝大部分人都漏掉了这个最简单也最必要的选项——倾听。
书中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建议、安慰、同情、回忆等行为,看似对倾诉者的话作出了回应,实则会妨碍沟通,因为这更像是在诊断人,而不是倾听。我们需要做的,是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有时,他人表达的方式并不那么友好,可能呈现出来的是责怪,甚至责骂,《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心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请求和需要,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时候,《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让他人理解自己。具体的来说,分为四部分表达:
1.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2.表达感受
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具体的请求
表达自我的句法: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
倾听他人的句法:当你(看到、听到、想到)......,你感到......吗,因为你需要/看重......,所以你想......
【与自己握手言和】
从亲密关系的处理,从朋友间的相处,再到国际间纠纷的解决,非暴力沟通的应用范围不可谓不广。可我始终认为,它最重要的应用,实际上是解放自己那颗受桎梏的心。
你或许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当处理事情留下缺憾时,你不断回想,陷入自责、内疚无法自拔;
当遇到不想去做的事情时,虽满腹牢骚,却不得不去做,在痛苦中完成整个过程;
当内心的想法与来自“权威“的建议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了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服从后者;
……
这些困扰如同千军万马,让你以为突围困难重重,但其实,只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书中告诉我们,一味自责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也许这种自责会让人从中吸取到教训,但无疑过程是痛苦的,就算有机会再去挽救错误,人们通常也感觉不到快乐。同样是去完成一件事情,花费同样的时间,取得同样结果,你会希望过程中俯拾皆是乐趣,还是被负面情绪包围呢?
想要做到前者,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并设法满足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身心状态便会不同以往,我们没有时间去陷于自责,而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去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另外有时候,我们实在是对一件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厌烦,同时我们又认为“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这往往让人身心备受煎熬。面对这种情况,书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小方法——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将自认为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再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
第三步,将每个项目补充为“我选择做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的格式。发掘自己做这件事的内在需求。
因此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我们或许会决定不做一些事情。换句话说,我们能找到可以满足我们动机的另一件事情,作为替代品。
温柔地与人沟通的你,也一定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书中金句:
1.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2.“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克里希那穆提
3.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4.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5.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6.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7.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8.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9.“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汉马斯克德
10.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