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smart原则
以我所见,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究竟快乐与否,大多时候是跟:”做这件事情能否得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反馈”有关。比如:我这次考试预期我能考到90分,最后我考到了100分,我的努力获得了正反馈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种事情往往就让人高兴,使得其产生幸福感,从而激发我的学习热情,最终考试成绩可能会越变越好。但是如果我考试预期我能考到90分,最后我只考到了60分,我的努力并没有因此获得正反馈,这种事情往往就让人沮丧,因而产生挫败感,时间长了便丧失学习的动力,导致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然而,这种目标往往无法达成的情况,是有办法可以改善的,那就是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Smart原则最早是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并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书中,这个方法不但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而且可以让上级更好的去考核手下的员工,我认为这个原则大部分也适用于对自己目标的要求,这个原则主要包括有如下几点: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e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它目标有相关性(Releveme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以下我就来分条说明一下,为什么是这五个原则
为什么计划是需要是具体的?
这一条其实不适用于个人给自己安排计划,它适用于给别人安排计划的时候进行考量。因为人跟人的沟通和交流是有其成本的(沟通成本),每个人都不是另外一个人肚子里的蛔虫,不在做计划的时候提前控制,结果往往可能就适得其反,导致命令和执行驴头不对马嘴。关于这个有一个笑话是:
鲍尔默跟小弟说:”去,给我买个诺基亚”
第二天微软就收购了诺基亚
为什么说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我们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目标。无法达成的目标的制定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换句话说,如果我制定的目标完成了,那至少我今天就是OK的,叫做完成任务,如果我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那我今天的目标就是没完成。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完成的计划相当的重要,因为如同前面所说的,如果持续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继而影响自己的最终表现。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无需给自己制定过多无法达成的目标,目标并不是用来当做口号喊的。
为什么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制定目标做完的时候,这就牵涉到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确定一件事情你已经完成了呢?很多事情是很难证明自己是否已经完成的,人固有的惰性,会不自觉的欺骗自己。
比如说,如果我的计划是写一个说明文档,那么我可以新建个叫new.doc的文件,写十个字,也可以写一万字,加上各种完整的说明,那我也可以叫做完成任务。
所以说,如果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把这些都明确清楚,就可以避免自己的这个风险。
为什么目标必须和其它目标有相关性?
因为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积累必须是延续的,才会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个人成长会有帮助,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前,去做一些毫无关系的事情,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成长也是如此,一旦自己制定的某项目标并没有和自己长期的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可以认为这个目标的设定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目标执行以后,没有任何长期的用处。此类目标做的太多,最终的结果就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后事情还是没做好,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
当然,我不反对对好玩的东西进行探索,但是,如果要作为目标来执行的话,就需要有延续性和相关性的。
为什么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古诗句就说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人都是非常非常懒的,我们往往总是喜欢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一件事情拖的很久,这件事情今天完成不了?明天再来!明天做不了?那后天吧!往往这样下来,我们会发现,一个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截至期限,我们会更明确自己每天要做什么,哪些事情需要今天完成。
#专栏作家#
徐梦阳,微信公众号:成长(growup1984)
第二课 MECE原则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答好的问题昂,因为比较好的回答本身就要体现一个MECE。然而要让自己的答案做到ME一点已经不简单了,然后还要CE一些,更是考验功力啊。
不过既然是一个挑战的机会,答主就挑战一下......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MECE原则,答主将分别从由来、概念、举例分析和总结四点进行解释。
由来
MECE(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源自于前麦肯锡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的著作《金字塔原理》。之所以被奉为咨询的圭臬,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运用MECE原则,咨询顾问能够更好地将问题拆分以分析,也能够在汇报解决方案时有条理有逻辑地将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让听者更易理解。
概念
通过对概念的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拆分问题的思想。
Mutually Exclusive
英文概念:Small parts cannot overlap.
中文概念:相互独立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英文概念:The sum of small parts needs to be equal to the big item.
中文概念:完全穷尽
举例分析
一、ME——相互独立
例1:对消费者的归类: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国籍归类
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兴趣爱好归类
(2)解释:
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国籍归类是不MECE的,确切地说是不ME的。因为有的消费者会拥有双重国籍(或者为无国籍人士),因此ta可以被归到两类之中(或者无法归到任何一类中),并非相互独立。
同理,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兴趣爱好归类也是不ME的,因为一个人可能拥有很多种爱好,也可能一个爱好都没有。
(3)如何归类才能ME?
将消费者按年龄归类(如0-10,11-20,21-40,41-60,61-80...)
将消费者按(生理)性别归类
例2:企业的归类: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将企业按其提供的产品类型归类
将企业按行业归类
(2)解释:
按企业提供的产品类型归类是不ME的,因为一家企业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如劳斯莱斯既提供汽车产品,也提供飞机发动机产品等等。
将企业按行业分类也稍微有些不ME,因为当今许多企业是跨界经营。如阿里巴巴起身互联网,但同样会涉及到金融、物流、医疗等等行业的经营。
(3)如何归类才能ME?
按企业性质/经济类型分类: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中外合资、外资...
例3:按大小(级别)不一的地区划分市场: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ABC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为北京、四川和西安
(2)解释
北京作为直辖市可以和四川并列,但北京和四川却不能与西安并列归类,因为西安是一个地级市而非省级单位。
不同规模/层次的东西不能比较
(3)如何归类才能ME?
ABC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为北京、四川和陕西
或ABC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为北京、成都和西安
例4: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老板不要打我):
(1)许多专业服务公司的官网的栏目都不MECE(MBB也有,这里仅用德勤举例)
德勤官网的【Service】一项,其中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与其他几项不ME。如图。
(2)解释:
德勤的5大业务是Audit, Consulting, Risk, Tax和Financial Advisory。以上说到的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都属于Consulting一项
因此Consulting一项和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并列放在Service里并不ME
(3)如何归类才能ME?
将Consulting删去,按具体的service line划分服务
或将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删去,按业务板块划分服务
二、CE——完全穷尽
例1:麦当劳顾客类型的拆分:
(1)怎样的拆分是不CE的?
麦当劳顾客分为:堂食顾客、外卖顾客
(2)解释:
这样是不CE的,因为还有上门购买后带走的顾客
(3)如何拆分才能ME?
麦当劳顾客分为:堂食顾客、外卖顾客和打包带走顾客
例2:利润=收入-成本
(1)解释:
这样的拆分是CE(同时也ME)的,因为收入和成本的多少决定了利润的多少(CE),而收入和成本互补重叠(ME)
(2)若进一步拆分:
收入=销售量 X 单价
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产量 X 单个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租金+机器+人力+...
变动成本=原料+加班费用+...
三、经典模型举例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对ME和CE应该有了不错的理解吧。其实许多常见的商业分析模型也多少符合MECE原则(毕竟MECE只是一种思想,并非是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定)。
这里给出几个例子,大家自己体会。
例1:Porter's Five Forces(图片源自网络)
例2:4P's Analysis(图片源自网络)
例3:PEST分析(图片源自网络)
总结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咨询顾问,那么你一定得锻炼自己运用MECE思想拆分问题、整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首先,面试者在面试咨询公司时(尤其是案例面试中)一定要运用MECE思想解决问题和给出建议。
其次,作为一个顾问,你可以借鉴MECE思想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但MECE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要符合MECE原则。首先因为不符合MECE原则同样能够很好地分析和回答问题,其次如果严格要求自己遵循MECE原则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是100%遵循原则,而非思考自己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答主写这篇回答时就十分痛苦,内耗严重。。。
关于MECE原则的讨论,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但事实上想像专业的咨询师一样工作,不能单单只懂得一些工具性的原则,更要具备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如何拆分议题树?真正给问题做排序的时候怎么去排?怎么分解问题?……
这些都是书本和PPT上没有的,有句话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第三课 逻辑树
1.什么是逻辑树
逻辑树又称为演绎树或分解树,英文叫做Issue Tree,是一种以树状图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首先将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与哪些相关问题或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直到找出所有相关的项目。
使用逻辑树有以下优点:1)通过“树干”和“树枝”的搭建,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项,以此确保问题获得完整的解决;2)通过问题与问题的关联,识别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证明前提假设的重点;3)个人使用时能帮助理清思路,将大问题分解为利于操作和解决的小问题;4)团队使用时,能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再落实到个人,避免责任不清。
逻辑树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问题树、假设树、是否树。这三种逻辑树结构类似,但是有不同的使用前提,合理的使用它们,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三种逻辑树
1)议题树
当对问题不了解 ,或者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解以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方面时,可以使用议题树。即: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使用议题树。
议题树的结构如下:
议题树的结构
议题树可按照如下步骤来构建:1)先从左至右画出树状图,明确“思考的主题”,也就是上图中最左边的“问题”;2)将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第一层级上的问题;3)将第一层级的问题再次分解,得到第二层级;以此类推,可以将问题逐级分解,从而得到第三层级、第四层级,乃至更多。
注意:1)相邻层级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直接联系;2)同一层级上的内容,需要满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MECE原则)。这样构建的议题树就会是完整展现了所有不同原因、结构化的逻辑树。
这一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对问题或者议题进行分解?这里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到大家。
a)结果改善类的问题:层层展开,不断问——“为什么”
当我们分析“结果不好,应当如何改良”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来对问题进行分解。比如有人减肥一直没有成功,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分析来找出原因:
为何减肥一直没有成功
首先,“减肥一直没有成功”是一个不好的结果,我们要对这一结果进行改良。所以我们可以不断问为什么:1)为什么减肥一直不成功?原来是因为饮食和运动的问题;2)针对饮食,为什么饮食出现问题?,从而得到时间不规律和营养不均衡;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通过不断地询问“为什么”,可以将问题抽丝剥茧,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的问题,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
b)提出方案类问题:集思广益,不断想——“怎么做”
跟结果改善类问题不同的点在于:这里并没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只是着眼于现在的情况,需要提出就达成某一目标的方案。比如:提高销售额的方案(也许现在的销售额也还可以,但是想进一步提升,因此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做”)。
如何提高销售额
构建这一议逻辑树的思考过程为:1)首先思考“如何提高销售额”,从而得到第一层级上的两个方法:提高现有客户销售额和增加客户数;2)再针对每一种提高销售额的方法追问“如何做”,从而得到第二层级上的方法,以此类推。
要注意,每一个层级都是上一个层级的直接解决方案,而不是最终方案,要注意一层一层地去分解,这样才不会遗漏或重复;同时,由于时一层一层地分解,在分析某一个层面的问题时,思维不用太复杂,找出直接原因即可,大大降低了思考难度。
2)假设树
当对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了解,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某种假设的解决方案,需要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时,应该采用假设树。即,假设树用于验证假设。
假设树针对所提出的假设,不求展现问题的全貌,只要能够验证假设合理或者不合理即可,这是其与议题树最大的不同。假设树集中于假设的解决方案,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假设树的结构如下:
假设树的结构
对于某种假设方案,只有当所有论点都支持该方案时,该假设方案可以得到验证,否则会被推翻。对于每一个论点同样可以进行分解,直至分解到可以被基本假设证实或证伪。
假如需要针对X公司制定“提高销量”的方案,我们通过上文的议题树进行分析,了解了公司各方面的情况之后,觉得该公司可能可以通过研发新品来获得销量提升,遂提出“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这一假设,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则可以构建如下假设树。
针对“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假设的假设树
只要我们将第三层次的7个论点进行验证,就可以证明“X公司应该研发新产品”这一假设是否合理。
3)是否树
是否树的结构比前两种要简单很多,其主要形式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是否判断,分析的结果只能是“是”或者“否”;然后接着进行下一轮判断分析,继续得出分析结果“是”或者“否”。是否树的结构如下:
是否树结构
在使用是否树进行分析前,对一些结果应已有标准方案。如果答案为“是”,就可以应用实现准备好的标准方案。如果答案为“否”,那就需要再进行下一轮的判断分析,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结果确定解决方案。是否树多在对问题及其结构已经足够了解时使用。
比如,以下是分析“X公司B产品线如何才能获得竞争力”时的是否树:
“X公司B产品线是否能在现有架构下实现?”是否树
通过图中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结果,就能够确认最终合适的方案是哪一个。
3.三种逻辑树的区别于使用情景
最后,再就三种逻辑树的区别和其适用的场景进行简单的分析。
问题的初始阶段,尚不明确具体情况,需要对问题进行全盘分析时,使用议题树;对问题已经有一定了解了,并且有了一种假设方案,对假设方案进行验证,使用假设树;对问题不仅足够了解,且针对一些结果已经有了标准方案,需要在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使用假设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