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会上,小杨妈妈分享前一晚和小杨互动环节,孩子百般挑衅,妈妈总是幽默风趣回应,头脑没有编织,没有评判,丝毫不被孩子的情绪带走。看到妈妈稳稳的力量,看到亲子间暖暖的情意,打动在场的每一位家人。
读书会结束,小杨打来电话,说想要和我聊聊,问他聊一块还是五毛?小杨很配合说:“聊一块吧。”我立刻明白孩子可能又遇到某道坎,需要我的支持,陪伴他大步跨过去。
边走路边听小杨在电话那端的表达:李老师,这两天我特别低迷,感觉很烦躁,做事总感觉静不下来心。
好奇:“这两天发生了什么吗?”
小杨说:“前段时间我们不是外出打比赛吗?其实我对自己在球场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我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差。”
继续跟进:“差到什么程度呢?”
小杨以他所感受到的一个事例来表达,接着说:“我希望我自己做个完美的人,虽然大家都说没有完美的人,但我可以做接近完美的人啊。”
没有接住小杨的话,只是反馈他:“孩子,听到你的表达,我很高兴。我看到你对自己的高要求,我看到你积极上进的心,我看到你善于反思改进自己,在14岁的年龄,你能够有这些思考,李老师可以想象未来的你该是多么优秀。我要祝贺你。”
肯定的威力真的很大,及时给出心赏,带出孩子自动反思:“李老师,我知道在人际关系中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就是好胜心太强,所以在团队中很容易受到排挤,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我都很习惯和别人比,我总希望我是做的最好的那一个人,只要看到别人做的比我好,看到别人受的关注比我多,我就特别容易烦躁。”
这是我之前了解的小杨,那个输后会哭鼻子掉眼泪的小杨,几番挫折,以为他越来越坚强,没想到他只是将情绪隐藏起来,默默内耗自己的能量。此刻,将他带出情绪的漩涡是多么重要,我说:“孩子,我很欣慰也很心疼你。欣慰是一个人目光总是向前看,是成长中很重要的因素;心疼是14岁年龄,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离三十而立,你还有16年的时间来一步步完善自己;离成年十八岁,你还有四年的时间来逐步精进自己。可不可以只是把目前想要的一切当作一个目标,再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然后一步步去达成呢?
接着,我又把话题转移到“比”上面,与他探讨何为真正的有效的“比”,“比”,不是一把匕首插别人,一把匕首插自己。“比”,首先是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别人的优质部分,即NLP的精髓理念——模仿卓越,这样可以更快促成自己达成目标;最后也是很重要一点,表达感恩,真心欣赏别人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一人快,众人远。就像你打篮球,众人的卓越才可以带出卓越团队。
我知道电话那段的小杨一定在专注听,话音落下,稍稍沉默后,小杨说:“李老师,我来总结一下,你看我是否听明白了。”听到小杨一点点的复盘,我真的看到一个如此认真又渴望进取的男孩,更欣赏他这份大人都难以拥有的学习好品质。及时复盘,就是给自己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学习中一个输入再输出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心里默默为小杨点赞。
问小杨,我们可以在这里结束吗?小杨说:“李老师,我还想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好的状态投入到打球、学习之中?”
心里有点窃喜,一种被需要的强烈情感被激发,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只是找不到需要它的人,今天,小杨同学主动寻上门来,当然愿意分享。于是,隔着电话,我教给孩子提升状态三条途径(这是我在第二期亲子工作坊教授重点,不知参加课程的你是否还记得)。
小杨同学又一次总结反馈,他说他会好好去运用,我说我期待他的分享。
电话结束,心中有些感慨:
首先,庆幸小杨妈妈在孩子百般挑衅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依然稳在自己的中心,没有被孩子情绪带走。妈妈的稳定,让孩子可以安全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干干净净全然专注面对自己的情绪,不用和妈妈对抗,孩子的能量更集中,经历、反思、寻找突破口,孩子完整走完一段自我成长之路。 在听小杨讲述他这两天的迷茫时,更要为小杨妈妈点赞,多少妈妈只看到孩子当下的蛮缠无理,于是开始评判讲道理,硬生生再制造一场母子之间的冲突。还好,小杨妈妈虽然不明白冰山之下发生什么,至少在那一刻,她没有添堵,接纳孩子所有行为,保持能量畅通,孩子在一定的宣泄之后,方可慢慢稳定,才有后面我们交流的机会。
其次,我在思考,是什么激发一个孩子的原动力,让他一路向前?父母不干扰、不妨碍,允许孩子情绪低落,接纳孩子成绩下滑,他可以拒绝上辅导班,他可以听从内心声音做自己。正是父母最大限度的许可,让孩子慢慢体验,慢慢摸索,逐步树立自我目标并为之拼搏努力。
最后,我在思考,作为支持者,我如何才能给到孩子最大限度支持?一个孩子的潜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都有具足的生命力,不同是一部分人的生命力放在和外界的对抗,或自我内耗上;比如成长中的孩子遇到控制型、指责型、情绪化、自负感十足的父母,“对抗”或明或暗发生,生命力无声无息消耗,又能放多少精力多少能量专注成长?所以,支持的前提是孩子想要,孩子懂得自己要什么,而没有外界的牵绊、阻碍。由此,我想要表达的重点是,父母的健康人格稳定情绪,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有了关系做基础,不管是父母还是父母以外的支持者,才能在孩子需要时给到孩子有力支持。此刻的支持,更有机会帮助一个人发挥潜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