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不是从土里长出来或是从树上接出来的?”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在校园的一处景观石旁督促学生的大课间活动。这块石头是早年从这里毕业的一届学子送给母校的。其实,不止这里,纵观全国各地的校园发现各地校友特别爱赠送母校石头。校园里“流水的学生,铁打的石头”景观纷纷呈现。可见石头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者,天地之骨也。”
《西游记》中吸收“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后蹦出石猴的“仙石”;
《红楼梦》中女娲炼石补天时因“无材不堪入选”而被丢弃在山间的石头,演绎了一段《石头记》;
《水浒传》“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做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不是一般的大青石板,而是全书的基石。
四大名著中三部都是以“石头”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对石头的热爱。
人类从森林中走出,以山洞为家;石器是当时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和保护自身安全的最有效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古人最早使用的工具也是石头。石头坚韧耐磨、具有杀伤力,在远古人类的心目中,石头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无一不反映先人对石头的依赖、迷信和理想。无论风吹雨打蚀,还是沧海桑田,石头永远巍然屹立、坚硬、耐久不变。人类认为石头有灵,从而产生了敬仰心理,产生了石崇拜和有关石头的传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将灵石人格化并将石赋予母性的象征。石头被赋予生殖的功能,成为担负起生养人类使命的灵物之一。
《西游记》里石猴出世,云东胜神州海外一国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山名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俱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石猴出世的描写就是受了“启母石”传说的影响。
所以,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绝不是可从土里、树上随意选择而写,而是对石崇拜和石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