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想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但不是福音花园中那个忧郁的哨兵,那个人已无法在她心中激起丝毫思念的涟漪,她想的是此时的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却如此真实:这人一直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她却从未认出他真实的样子。当轮船喘着粗气,拖着她驶向第一缕玫瑰色的霞光时,她唯一祈求上帝的,是让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知道第二天应从何处重新开始。”
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美的一段文字。
这本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买的,我一直剩了一个尾巴没有看。马尔克斯的书我没看过,大一的时候尝试看了下《百年孤独》,看了三十多页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而且里面的名字实在是长得挑战我的记忆,我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就放弃了,不知道现在再去看会不会好一点。我其实不太倾向于看这种大家的作品,尤其是获过诺贝尔的,看一本就要休息好长时间。因为每次看完这种书,整个人都会感觉被掏空了一样,思绪往往会陷入很浑沌的境地,比方说我认为以爱情的形式的存在,是很短暂的,在日后漫长的生活中会转变为亲情之类的感情,但他却说“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这不只与我的想法不同,与大众的现实也不同,当一方去世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一种长久陪伴逝去的伤感,不会有爱情这样的痛不欲生。实在是很多东西没办法理解,或者跟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迥然不同,我甚至在看到结局之前都恍惚他写的是否真的是关乎爱情。解释就是你没到那样的境界是很难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且我觉得一个这样的作家所涉及的知识储备实在太广泛,尤其在历史方面,我向来认为一个不熟知历史的人是创作不出什么经典的作品来的。
通常看这种作品前,为了更好的进入理解的状态,我都会去查一下它的背景。它跨越了拉丁美洲比较重要的三个时期,尤其是加勒比海城市的历史,战争、霍乱、人与自然的矛盾破坏。这书是基于三个真实的故事上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的前半段是他父亲的真实故事,他基本上照搬了所有的情节并没有过多的改编,中部说的是自己,结局说的是他曾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的一对出游的年迈的美国恋人,女的78,男的84,因为遭到船长的抢劫而被活活用木棒打死,而他们的真实关系是情人,各自拥有美满稳定家庭却保持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情人关系。当你得知这样的一件事情,你就很难去质疑这两个人对于爱情和家庭的忠贞。他们选择的结局看似是无比浪漫的,但却又分外凄凉。你在看到他最后说出“一生一世”这四个已然厌俗的字时,难以不为所动,那种震撼来得特别得突然和强烈,这就是一个故事完美掩藏的铺设和积淀,你浑然不知,却已深入其境。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他等了她那么久,终于等到了她,近乎于一种变态的偏执,用书里的话说就是“的确,他等待着,不像年轻时那样带有种种苦痛烦忧,而是以一个坚如磐石的老人的固执等待”。这就是在经历岁月洗礼之后的他等待的状态。说实话,以前在看书的时候,至少会有一个人是会让你喜欢上的,而这个人通常是与世俗相反而汇聚了某些在当下那个背景中十分或缺的品质优点,通过对比产生的美好很容易就让你喜欢上这个人物,但这本书里描述的所有人物,没有一个是让我有喜欢的感觉的,即使是显露出来的优点也隐藏着现实的瑕疵,生活无奈谎言下的伪装,所以我觉得它特别的真实,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为了宣扬某种人性的光辉还夸大其辞,让人产生脱离现实的美感。其实就算一个人诚实,在生活中他也只能算是总体上或者在关键时候是诚实的,没有人可以保证并有能力不在人生中撒下不胜枚数的谎言,无论善意恶意,一个再善良的人也无法保持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想品行。
我之所以在起初以至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深受它所说的爱情的困惑,源于它加入了很多其它的因素妨碍了我对于爱情的评判,让我所理解的爱情变得特别的复杂。
在世俗的爱情观里,它是神圣高尚不容玷污的,这种人的愚蠢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爱情的起源是在于什么,它发展的动力在哪里。爱情神圣论往往要求人们鼓起极大的勇气,一起,注意,一起,这是个关键的词语,来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迎击一切的世俗礼教,冲破一切的牢笼枷锁,最妇孺皆知的经典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可笑的是,在那个时代,这种作品并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因为在教育还没有如今这么普及的当时,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愿意为之牺牲的爱情故事,但是莎士比亚想说的并不是伟大的“爱情”,只是通过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来展现时代的矛盾,勉强与之相关的,充其量也就是里面所含有的“自愿型伦理”,这个跟大众理解的爱情还有很大的区别,他蕴含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中世纪深受其害的神学礼教与人文情怀的碰撞,尤以解放人性,获取自由,建立独立人格为主。
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在一开始与每一段“伟大的”爱情一样,不顾悬殊的身份,爱得干柴烈火,三界为之动容,别说地球毁灭了,宇宙毁灭都阻止不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同在于,女主人公在她土豪的父亲带他游历大江南北一圈,深深感受到贫富的不同后,毅然选择了和一个家室相同甚至更为优秀的人结了婚,并过上了富足、尊贵并美好的生活。当初的誓言在她看来很困惑,她无法理解自己那个时候怎么会喜欢上那样一个人。而男主必然遭受了极大的内心痛苦,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沉湎于肉体的愉悦中,这里面包括跟正常的女性,老的,年轻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包括跟妓女,跟寡妇,一夜情的,长期炮友的,还有晚年七十岁时和17、8岁的,可以当他孙女的远方亲戚的女儿,乱伦的。他唯一的原则就是不跟他们结婚,不在女主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有任何一丝的打扰。
很多人在这种时候都会又竖起我们熟知的“道德的大棒”,义正言辞,正气凛然地宣称他根本不爱她,他也根本不爱那些与他发生关系的女人,这里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剧情,他长期保持炮友关系的一个妓女,有一个千百年不破的规矩,任何人和她做爱都必须给钱,包括她的老公,而男主还有另一个原则就是他跟任何一个人做爱都不给钱,当他们两个人相遇的时候,他们彼此都妥协了,以一枚银币作为妥协,他不直接给,她也不当面收,在若干年之后的一个悲伤的夜晚,她一语道出了他的心事,你能说他没爱过她或者说她没爱过他么;另一个是乱伦的那个小女孩,最后她知道他心中一直隐忍的那个人,为他自杀了,没有留下一句责备的话,没有留下一丝让他人怀疑影响他声誉的证据,他在最后与女主重新在一起的那个晚上,一个人在船舱的房间为这个小女孩嚎啕大哭,窒息不已,他已经快八十岁的人了,你能说他没爱过她或者她没爱过他吗。再说男女主,最后终于重新找到最初的心意,他为她等待五十三年而不娶,她为他鼓起暮年的勇气,冲破寡妇的枷锁,最终他们选择让船一直航行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书上的描述是“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这不是面对死亡,是面对新生。
对于我而言,判断真正爱情的标准便是,不必要一定要在一起。因为它受社会、环境与个人状况的影响,很多时候,在一起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爱情也并不是复杂的,更不是高尚的,它其实很简单。当然在我年少的时候会有“爱情只不过是荷尔蒙分泌或者生理化学反应罢了”,这种没有丝毫人文思想的理科生思维和某些无知与无良为化身的媒体宣称,简直就是胡扯,你们说的是性,不是爱情。
而小说更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爱情,而是孤独。
如果说人类果真是从人猿进化而来,那么可以说人类天然不存在爱情。爱情是社会化的产物,不是自然存在的纯洁,就神圣性而言,它远没有性来得神圣,中国人很避讳谈这个字,我一点都避讳,初中的时候我就在书店看这种书了,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它传宗接代,是人类及其文明没有灭绝的根本。不知以此为羞耻是什么毛病,你干脆直接变回精子卵子算了。
爱情的根源就在于性,它根植于性。性是一种本能,而群居性生物的另一种本能就是孤独感,这个就是爱情发展动力的根源。其实仔细想一想,人类的所有情绪都无不例外地来源于这一种感觉。孤独感产生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绪,对应悲欢离合衍生出其它的人类情感。而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社会生存行为方式的表层心理联系,基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孩子父母的相互离开,恋人间的异地相思,重归故里的安慰,相濡以沫的陪伴;另一类是基于社会生存意识而相结合的深层内心感受,一种无论如何都存在的孤独感,很多时候人会在热闹非凡的环境中感受到的落寞与失望便是这一种情绪发生作用的结果。两者相合从而构成的社会孤独感,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脱离自然,这个生命的创始者而产生的,而爱情只是在这过程之中被创造出来的,填补孤独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罢了,经过历代文人骚客的大肆渲染成了今天这种天赋理想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