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04 |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转述师:宝木
武志红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创造,来自臣服”,今天是第四讲“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本周的前三篇内容都非常走心,从留言中可以看出很多用户受到了触动,今天这篇内容我来给你讲一种最朴素的工作方式,它最容易掌握,但也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和偏离。当你能在一个领域使用这种朴素的工作方式时,相信你会受益很大,甚至可能会成为伟大的人。
此前,在专栏之前的问答《身心合一是瞬间,准备是王道》中,我讲过仅次于巴菲特的另一位“股神”彼得·林奇,他说过一句很嚣张的话:
即便格林斯潘告诉我明天的财政政策,我也不会丝毫调整我的选择。
他提到的这位格林斯潘是美联储前主席,这么嚣张的话语是建立在非常朴素的工作方式之上的。每当林奇对一支股票感兴趣,他就会花大量时间做丰富的调查研究,要全然了解这家公司,然后才会做决定。
创造,来自于臣服于真实。彼得·林奇的这种朴素的做法,意味着他的决定都建立在对真相的了解之上,因此他和他的公司有了伟大的创造力,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彼得·林奇毕竟是离我们太远的故事,我讲一个真实故事。去年下半年我认识了一位精英企业家,去年他的企业营业额50亿,纯利润5亿,并且他的公司蒸蒸日上,近几年的增长率都在40%以上,在所在的细分领域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内市场No.1。
他的公司正好是十年前创办的,当时他们有三个合伙人。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和另外一位合伙人,他们谈了一次话就决定创办这家企业,两个人都有闪电般的行动力,所以迅速就注册了公司。
接下来,他们干了一件很慢、很朴素的事,他们三个合伙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一百个他们认为的潜在客户做了深度访谈,并对深度访谈做了统计分析,最终发现这个市场有四个核心需求,然后他们就围绕着这四个核心需求,设计了公司的各个层面。现在十年过去,大量事实显示这个市场的的确确就这么四个核心需求。
必须要交代的一件事是,这三位合伙人当时都是业界大牛,在各自领域都有非凡的影响力,他们的时间可以说是很值钱,但他们硬是慢了下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这样一个调查,并通过这个调查,抓住了事情的本质。
他们这种做法让我佩服之至。该快时,他们迅速如闪电;该慢时,他们也能这样慢下来。
创造力,或者说伟大,需要建立在真相之上。有的人是通过天才般的洞察力,洞察到了所在领域的真相;有的人是因为正好他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一个时代的集体体验联系在一起,因而也碰触到了所在领域的存在;像这位精英企业家,是通过这种朴素的调查抓住了真相,他们的这种做法我们都可以学习。
不过,我也想说这份学习可能并不容易,因为这位企业家在生活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这种朴素,以及对真相的执着,所以他这么干并不是偶然的。这也来自于他的感知,他真切感觉到如果不这么做,事情就做不好。
我们还是要看到,他的这个做法和所有高创造力的人一样,都有这样一个前提:我的头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是一位超级摄影发烧友,现在买了一些堪称世界顶级的相机器材,我在“高烧”的路上见过很多人,觉得非常纳闷,为什么他们玩摄影那么多年,拍得还那么差呢?
例如,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从小就爱好摄影的发烧友的分享会,他最近去了新疆和西藏,也有不错的器材,并且玩了这么多年,所以我对他的这次分享会很期待,但刚看他用幻灯片播放了几张照片,我就大失所望,觉得实在是不够好。
虽然我情商低,但也知道不能直说得罪人。不过,我还是很好奇地问他:你是怎么拍照片的?他认为我是在向他讨教,于是很热情地说,你必须要好好学习,多看看大师们的作品以及理论,例如构图,当你对一个画面产生兴趣时,你头脑中要先有一个思考:大师们是怎么拍的,书上是怎么讲的。
我一听他这么说就明白他为什么拍不好了,因为他的头脑中先有了预判,有了各种条条框框,而他拍照时竟然没有沉浸到美景中,还是在想着这些东西,自然就没有创造力了,甚至连美感都没有。
关于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我想都得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前面是存在之物,思考只是符号系统,我觉得这个不能颠倒,颠倒了,就没有创造力了。
简单来说,你不能轻易拿你头脑已经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你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这个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我再来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家做心理测量的公司合作,负责做这个测量的是一个研究生刚毕业的小伙子,很缺乏对心理学的理解,人生阅历也相当匮乏。
然而,我看到这个测量是他用自己的头脑去设计的。他根据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认为这个主题有几大因素,每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小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设计了一些测量题。
我觉得这太糟糕了,因为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真知识,那最终肯定会是个很差劲的测量。因此我给他提了新的建议:
1、花至少一两个月的时间,好好去研究这个主题,并且首先要断定自己对这个主题实在不了解,要带着这份诚意去学习,特别是学习那些大牛们的理论和知识。
2、先做一些访谈,就像我提到的这位精英企业家一样,深入了解所测量对象的真相,然后再根据这些了解,去设计测量题目。
实际上,我对这个主题有非常真切的了解,因为我从业多年,并且在不断写作中,和这个主题建立了超深度的关系,我甚至觉得我已经把握住了这个主题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我把我对这个主题的完整逻辑框架讲出来后,他有一种震撼感,因为我的逻辑非常完整,而且有一种美感,我提炼的因素也非常简练。
但是,假如是我主持策划这个测量,我仍然会先假定我对这个主题是无知的,然后再去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我认为这是一开始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不能省略。
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我们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了。
这也是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假设。越是资深的咨询师,越有这样一种基本态度:我不知道来访者是怎样的,我只能根据我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做一些猜测,但关于来访者是怎样的,只有来访者才是权威。
当抱着这种态度时,咨询师就会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原来这个人是这样的,原来人性是那样的,这就是一个惊喜的旅程。相反,如果咨询师对自己已有的东西太自恋,他的世界也会变得封闭和无聊起来,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也会失去效果。
我们业内都在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但它必须建立在刚才这个前提之上,如果一位咨询师越老越自恋,那对不起,他的职业能力可能不会随着年纪变大而更值钱,相反可能会不值钱了。
愿我们始终抱有一份无知的好奇心,在模糊中,你会看到奇迹升起。
今日得到
不能轻易拿头脑已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都得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如果颠倒了,就没有创造力了。
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
划重点
创造,来自于臣服于真实。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了解一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这个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
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