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第一次知道仓央嘉措这个人,是看的一篇小说里面提到了他写的《那一世》: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33675/39baaaabdc65f33b.jpg)
读到那几句的时候,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美了,就像第一次看到同学默写在黑板上的《再别康桥》一样,沉醉在轻轻吟诵中。世间除了再别康桥,竟然还有这么触动心扉的诗句。
默念几遍后,还是觉得不过瘾的我,上网搜寻这首诗的作者和他的其他诗句。在看简介的时候了解到他的出身与身份:生于红教,却做了黄教的六世达赖喇嘛。按中原地方的理解,生在长于武当,却当了少林寺的住持。当14岁离开家乡,前往布达拉宫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他做思想工作:让一个生于普通大众家庭的一个少年人,怎样转变成一个得道高僧。
少小离家的时候,是否有约定一起长大共度人生的青梅竹马,是否有相互扶持一辈子的兄弟姐妹,是否有看着他长大盼望他娶妻生子、平安喜乐一生的父母。如果有,那么是什么支撑他成为一个达赖喇嘛呢?信仰?荣誉?还是权利?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然后紧接着进入叛逆期,忘记喇嘛的本分,流浪在拉萨的街头,看着世间人们的生活与那美妙的情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情诗。
作为一个喇嘛,他努力了,每日在严苛的环境下学经修道,即使在庭院里面散心,也有年老的经师亦步亦趋的跟随,恳求他一心向学。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一个境遇,首先被强迫转换思想,紧接着被囚禁身体,周围都是洗脑的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比其他人更悲剧的是,即使心有郁结,不会有人理解;即使想换一个岗位,自己说了不算。
放浪形骸是必然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多年前在青海湖边上,他是因病去世了,还是遁走了?大多数人相信“阿拉善说”:仓央嘉措从青海逃走,最后去了阿拉善旗班自尔扎布太吉家,之后一直在当地弘扬佛法,于64岁时坐化。我不知道事实真相,但是我祈盼如“阿拉善说”一样,将那个少年从血雨腥风的政治中解放出来,将那个思想遭到囚禁的喇嘛也解放出来,放他自由。“心中有佛,所见皆佛”,脱去桎梏的外衣,他活成了人们希望的样子,谁能说他名不副实呢。
我不止一次的想象,如果他是活在当下的,会怎么样呢?灵童转世是自愿的还是必须接受的?活在当下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欣慰,没有人会因为他的放纵而去要他的命,那么他就可以当一个流浪在拉萨街头的喇嘛,写着情诗,说明他是一位带“斜杠”的喇嘛。
想去见一见这样的喇嘛,唯有细读他的一句句诗,来达成心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