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能力感

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能力感

作者: RubyloveShirley | 来源:发表于2020-07-09 21:20 被阅读0次

最近在读赵昱鲲老师的积极心理学系列《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当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能力感、关爱感和自主感能得到满足时,自我就能不断变好。

关爱感是指我觉得做某件事是有别人支持的;自主感是指我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来做某件事的;能力感是指我觉得我有能力完成某件事。

例如:早上我和孩子一起去跑步,我的关爱感、能力感和自主感都得到了满足。孩子愿意和我一起跑,我想要锻炼身体,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去跑步,而且我全程坚持下来跑完了,我很骄傲。

今天我想重点来聊聊能力感。一个人很有能力,他的能力感就一定很强吗?

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长得漂亮、从小是个学霸、一出道就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被三所常春藤大学录取。然而她自己却说,她对自己获得的成就并不自信,她对自己的表演总是觉得不舒服,她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欺骗大众的骗子。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叫做“冒牌者综合症”,这类人的特点是:习惯于把成功归于运气,并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看到这里时,我发现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心态。比如上次月考,女儿考到了班级前几名,成绩不错,我对女儿是这么说的:“这次你考得好,也许说明这次考的题恰好是你会的,运气好而已。你看你上次月考就不怎么样,你的成绩很不稳定,这说明你基础还是不够扎实,还需要踏实学习。”

当我对比自己的言行时,我发现我把自己对能力感的匮乏丝毫不差的传递给了女儿,长期这样势必会影响女儿的能力感。但现在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下次也许我可以这样说:“ 你考得这么棒,说明你付出了努力,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你有能力应付现在的学习内容。”

为什么培养能力感这么重要?因为有能力感的人通常更愿意尝试挑战,不惧失败。而缺少能力感的人往往不敢走出舒适区,碰到挑战会绕着走,或者即使试着挑战一下,碰壁之后也会迅速放弃,不太能坚持,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那为什么客观上能力差不多的人,在主观的能力感上却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人愿意去做一件事或者不愿意去做一件事,通常是受行为背后的目标驱使的。比如说做这件事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高看自己,那我就去做。这种是表现型目标。做这件事是为了学到新东西,为了提升自我,这种是学习型目标。

比如说女儿很喜欢读背古诗,写小古文。有时候也会在同学面前背一背古文,或者show一下她的文章。但总的来说,无论同学对她的表现有什么反应,她对古文的热爱不减,她说从古文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很多意境之美。这就是学习型目标占主导。

目标的不同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决定目标。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失败,就意味着自己不行。因此他们会把每次行动都看成是对能力的审判,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避免出丑,暴露自己的不足,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只做自己有10成把握的事情。例如:一次没考好就觉得自己不行。这样的思维容易形成表现型目标,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和他人的看法。也因而容易因为他人的否定或者自己的表现不够好而生出能力感比较差的感觉。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提升的,他们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成长。例如:我们学习积极心理学,提升自己对心理的认知,更好的了解自己、孩子和他人,是不是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呢?

我们再接着顺藤摸瓜,为什么有的人是固定型思维,有的人是成长型思维,还有的人是两种思维兼有呢?这就和我们从小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评价有关。

如果我们从小得到的认可,强调的是你固有的天赋,而你又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就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例如:你考试考得好,老师和家长夸奖你真聪明。周围人评论男孩子就是理科好,逻辑思维能力强。这样的思维模式让你喜欢与人比较,不敢走出舒适区。当我们受到挫折,父母更多的是消极的安慰的话语,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影响更大。例如你考试科学没考好,父母说:“女孩子就是理科不行啊。不过你也不要伤心了,你文科不是挺好的嘛。”或者“我知道你尽力了,没关系的。” 

如果从小得到的表扬,更多的是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投入和努力,就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更愿意挑战,也更有可能从微小的进步中获得能力感。如果碰到失败时,有着积极信念的父母会把重点放在过程上,让孩子知道进步是可以期待的,只要你不断调整过程。因为我们没法把控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掌握过程。

例如:女儿这次期末科学没考好。我们是这么说的:“ 其它同学都在补课,你没有在补,所以有些地方可能老师讲得快,你没有听懂。(不是找借口,而是实事求是,让孩子看到不是她能力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试卷,看看是那些地方没掌握,想想办法把他们弄懂。我也可以去问问老师,看看可以做什么资料来提高科学?”(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是变化的。)

自我决定理论的创始人德西和瑞恩指出,真正的能力感,来自于你克服困难的过程,而不是轻易获得的成就。当你竭尽全力之后,遇到一个个障碍又一个个克服了他们,哪怕跟别人相比仍然不足,但这种大汗淋漓竭尽全力激发出全身潜力的感觉,也要远远胜过你轻松击败别人时那种没有用力的感觉。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两件事。

第一个是女儿昨天思索了一晚上,和她爸爸一起讨论到11点,最后终于想出了一道科学题。想出来后,女儿非常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思考的过程很痛苦,很想放弃,但爸爸一直坚持要想出来再睡(爸爸的韧劲还是很强的!)最后她没有依靠爸爸(因为爸爸也不会),而是靠她自己终于想出来了。她特别开心和骄傲。

第二个就是我自己当初写研究生论文,从开题被否重新选题到找资料(浩瀚的资料库)到问卷调查表没有分数统计规则,然后是确立实验对象(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到数据分析(一开始既看不懂也不会),最后的总结成文(被导师退回修改了好几次)。整个这个过程就是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无数次的想放弃(老娘不干了),无数次的重整旗鼓,当最后完成时,我感到很痛快。现在,我发现我面对问题的勇气大增,能力感也增强了不少。

所以,你如果像增强自己的能力感,不妨也像我一样,想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曾经你认为困难做不到的事情,后来经过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让你的能力感在那一刻蓬勃涌出呢?

相关文章

  • 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能力感

    最近在读赵昱鲲老师的积极心理学系列《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当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能力感、关爱感和自主感能得到满足时,...

  • 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不就是家里有钱么,有啥了不起的。” “不就是长得漂亮,有什么了不起。” “不就比我多几分吗,有什么了不起。” “...

  •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了不起

    我有一个同学是属于那种天生不是很聪明,但是却舍得花时间充实自己的人,上学那会,他是我们寝室第一个起床去早读的人,也...

  • 故事,有多麽了不起?

    看懂的一些关于。越来越能够有理解了。恐惧确实是。没有办法用克服这样的一个词。它其实是像是一种穿越。他其实还是你跟他...

  • 与父母的对话清单

    赵昱锟的积极心理学系列《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里提到: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从来都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曾今我...

  • 2019-02-11

    1、记住:学习能力强的人的能力在于掌握的模式多,思维方式多。;厉害的人在于思维意识先进,其他的都没啥了不起。2、经...

  • 有啥了不起

    你有甚么了不起? 你承袭的是父辈的江山 你接手的是前任的辉煌 就连上位都和你的能力无关 你骄傲甚么? 你有甚么了不...

  •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要点-元认知能力、刻意练习

    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能力。我们重新认识了“刻意练习”。 > metacognition:awareness and ...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如果你有梦,就开始行动吧。不然你怎么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呢! ——题记 盼望已久的金秋徒步露营...

  • 我距离成功只是缺一个伯乐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不过是出身好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不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不过是相貌好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认识你有多了不起——能力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os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