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练车回来路过园博园门口,看到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学生,人手一机(手机+耳机),不禁唏嘘,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教育是个大课题我大概是1998年读的初中,在镇上读,因为离家还有些距离,小小的年纪就住校了。那时候通讯很不方便,家里没有电话,直到每周末回家了才知道家里近来怎么样,因此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里,总是担心家里是不是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我爸爸是个不善言谈的人,用妈妈的话说,爸爸是个里懒外勤的人,脾气不是特别好。印象中,爸妈很容易发生争执。有很多次这样的记忆,爸妈在家里吵架,最后妈妈推着自行车出来哭着要回娘家,邻居过来拦着劝说,而我蹲在门口除了哭,不知道该干点什么。还有一天夜里,被他们的争吵声吵醒,醒来后发现他们两个正在争执,我翻个身起来,就握起小拳头往爸爸身上打。爸爸说“一边去!”一副不关我事的感觉。不过在当时的我看来,跟我是很有关系的。
爸爸因为要在外打工挣钱,常年不在家,一般到过年才回来。在这蛮长的一年中,我看着妈妈一边教书,一边带我们姐弟俩,一边照顾家里的鸡鸭猪羊,一边种地。妈妈很好强,早上很早起床做饭,我往往在迷迷糊糊中被叮嘱说妈妈要去地里锄地。等天大亮后妈妈回来和我们一起吃饭,然后去学校教书,放学后再去地里忙乎。妈妈的辛苦我看在眼里,七八岁的样子我学会做些简单的饭,然后等妈妈回来弄些简单的菜一起吃饭。
那时候没有空调,夏季的网上特别的热,一般晚上热的没法睡的时候就在院子里铺个凉席,睡在凉席上。妈妈和年幼的弟弟睡一头,我睡另一头。有一天晚上,被妈妈恐惧的声音喊醒,醒来一看头上方有个黑影,原来一个人蹲在我的旁边!一个陌生人!一个贼!我吓得哇的一声蹿到妈妈的那头,一起抱着,砰砰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的清晰。(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挺胆小的,不知道会不会跟那一晚有什么关系…)
冬天夜长,夜里很容易闹贼,二三十岁的妈妈用家里的铁锨、锄等棍子顶住房门,以防贼撬门。妈妈不是个胆大的姑娘,但在那个被逼无奈的年头,她一个人带着我们姐弟俩辛苦的走过一年又一个艰难的年头。回想那时候,和妈妈很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因此我小时候不太喜欢爸爸,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同这么勤劳、这么有担当、这么善良的妈妈吵架,因此在迷糊中看到他们争执时毫不犹豫的站在妈妈的一边,用拳头打他。
妈妈可能是知道这一点的,记得大一些时,她跟我说“你爸很爱你的,过年时他很早就为你们买好了礼物,带回来送给你们。”我当然是知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的理解爸爸在外面其实也很不容易,慢慢的跟爸爸亲近了些。
读小学时,离家很近,即使爸爸妈妈哪天争执,也都是看得见的,自初中之后,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因此总是不自觉的担心他们会不会又在家吵架了、争执了,妈妈会不会又受委屈了,会不会又哭了,甚至在想他们会不会动刀了(虽然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动刀,但当时就是这么担心),妈妈那么瘦小,万一动刀了,定时要吃亏的。。。
记得有一次,妈妈去学校看我,我死活不让她走,我们俩在学校里抱着哭。。。
是的,那时候总是会担心这些,成绩也由小学的第一名、乡里有名的优等生一再下降,即使自己很努力,还是没有太大的效果。
因此,当听到同事说让孩子初中时就住校时,我极力的反对。
一、孩子太早离开父母,很没安全感,若养成胡思乱想的习惯,这会影响他/她一生的生活;
二、孩子太早离开父母,还没有足够的交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容易不知道该怎么办,容易焦虑;
三、孩子太早离开父母,在思想上或者生活中有偏差时,父母不容易发现,若没能及时疏导,孩子容易误入歧途。
现在想想,很多问题都是在原生家庭时积累而来,这给我们的教训和提示是:原生家庭很重要,因此要时时总结,该给我们的孩子怎样的教育呢?
解放天性是好的,怎样算是解放天性?在安全和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解放天性即可,但这句话其实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这里牵扯一个认知和度的问题:不同的人认知不一样,安全和不影响他人的认知度也不一样,也许在相同的情况,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安全的,有的家长则不然。比如说:小孩子在一堆土里玩推土机我司不反对的,但也有家长认为外面的土太脏,有细菌,孩子玩就不太好。
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她,让他/她有足够的安全感是好的,如果孩子想以踩到你的脚上来表达亲昵,你允不允许呢?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算是好的呢?让孩子开心的教育?可能让孩子将来更适合社会的教育?
说到底,教育是个大课题,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一生去探究。
说说看,你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