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新零售环境,冒出了很多新物种,其中有一个,在短短一年时间就经历了大起大落。它就是“无人货架”。
两个月,融资超25亿元
在过去的一年,“无人货架”可谓是坐上了风口的过山车。这条赛道在短短的半年内,就涌入了超过50家的创业公司,顶级的投资机构包括IDG、红杉、真格基金、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等,其他一二线投行也纷纷入局,最火爆的时候,投资机构都不看公司,基本上是这个领域的都抢着投。而不少创始人也根本不看投资意向书,谁的钱快,就把融资份额给谁。短短两个月,无人货架领域公开的融资金额迅速超过25亿元。
这个风口确实有点吓人。然而好景不长,在去年底的时候,这波风就急剧下滑,不少先头部队已经倒闭或摇摇欲坠。猩便利被爆出大量裁员,用点心吧在7月关停,而上线仅4个月的“GOGO小超”也在2018年初停止了运营。
3件事,把无人货架拉下风口
被爆料出了诸多问题的“无人货架”,其核心还是在于运营模式。《零售商业内参》通过走访了解到,办公室的消费群体普遍反映了3件事,也就这3件事,把“无人货架”拉下风口:
1、货架上的货品太少了,基本没的挑。无人货架因为大小及占地面积因为有限,不可能做到便利店那么多SKU。比如你想买一瓶水,便利店至少能给你提供5个品牌。而无人货架上,基本就1-2个品牌。而且货品少的可怜。
2、经常缺货,有时应急要买些吃的,却没有货。补货是个大问题,特别针对货架数量大的公司,很难做到及时补货。而且无人货架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囤货”。
3、全凭自觉付款,还是有部分人“逃单”。无人货架全靠自觉,虽然有摄像头的监督,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拿了货不付钱的情况,货损率不低。
其实,这3件事,都反应在线下运维。目前进军这个赛道的公司大多数是互联网行业背景,线下实体背景的并不多。这就非常考验企业的线下运营的能力。
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很多人说,“无人货架”的模式非常好,成本很低。然而据我们所知,它只是进入门槛低,其成本实际并不低,现在全靠烧钱海量铺设,目前无人货架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我们来举个例子算笔账,以每日优鲜为例。
每日优鲜进驻一家50-100人的公司会给销售人员每台货架300元的提成,而进驻100人以上的公司提成则是500元(一般这样规模的会配3台货架)。无人货架的成本按300元算,安装和补货的人力成本、再加上每个月的电费等杂费,算下来一个100人公司点位的费用接近3000左右,有的要自出冷柜钱的可能费用会高达五六千。
按3万个点位核算,成本就是上亿。这里还仅仅是算了运营的成本,还没加上市场推广的费用。按照这种“烧钱速度”没有几个玩家抗的住。
“无人货架”的第二春?
那么,“无人货架”的模式到底好不好?
我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目前这种运营方式不一定最佳,还需要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无人货架”到底解决了消费者什么痛点。四个字说就是“随手可得”。提高了购买效率,但是,如果消费者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者还得到便利店才可以买到的),那就失去了其竞争力。
《零售商业内参》根据市场走访总结,以下6点可以作为目前无人货架发展的一些思考。
1、无人货架是新零售的“神经末梢”,直接触达消费者。办公室白领的市场其实非常大,无人货架的轻模式更适合快速扩张,相比传统便利店来说具有很大优势,目前仍然处于市场初期阶段。
2、目前入局的“无人货架"的公司,看似在抢占线下资源,其实根本还是在抢线上流量。只不过线下的这些“神经末梢”是他们APP的流量入口。
正如果小美的创始人阎利珉所说:用无人货架做“轻骑兵”,快速铺进办公室吸引流量,然后把这些流量导入到线上,用电商的爆款思维复制聚划算或拼多多的模式。“就算卖零食毛利低,甚至亏钱,但如果能成功的把流量转化到线上,就全赚回来了。” 阎利珉在2011年,曾用10个月的时间把聚划算的交易额从零做到了100亿,他认为自己可以再造一个聚划算。
3、不是不想做好线下运营,而是顾不上。目前的“无人货架”参与者都在追求点位规模,而运营又是个重投入,所以目前来讲根本顾不上。
业界有人认为,“哪家无人货架公司率先达到30万个左右点位的体量,基本上就能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目前的参与者都是在加快速度跑马圈地,当然,这也是资本参与后将整个赛道的速度都拉起来了。
4、无人货架取代不了便利店,反而可能成为便利店的“触角”。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现在无人便利店最大的难点就在线下运营,要往下铺线下精细运营,必定耗费很大的成本。这也是目前参与者都不想做的事情。
反之如果无人货架能跟办公室楼下的便利店形成合作。由办公室楼下便利店的人负责每日货品统一更新上架,同时便利店解决了仓储问题,便利店又有着自己成熟供应链,这样无人货架的公司只需要加大码力做流量,而线下便利店作为一个结点,负责数十个“神经末梢”的无人货架运维。相对来讲,便利店同样大大提升了业绩。
5、后续要解决货架上没有的产品,线上下单也要10分钟送达。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基于无人货架位置有限,其SKU一定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目前来看,无人货架只做到了“应急”,而不是真正的“日常便利”。
如果货架上没有的产品,线上下单也能做到10分钟送达,这才是无人货架的真正竞争力。那么是否可以实现?如果选择跟办公室楼下便利店合作,这个就能实现。
6、实体连锁便利公司和快递公司切入会更具优势。这两类公司依托原有的线下渠道优势,有着非常高的门槛。
2017年年底,顺丰的“丰e足食”无人货架在深圳展开试点,先期铺设数百个点,而后快速在北京、上海等地铺设开来。而2018年2月,中通快递宣布与考拉便利达成合作,正式入局无人零售货架。这也预示着这一领域迎来了新的大佬切入。
顺丰和中通本身就有自己成熟的高密度的配送网络,他们将很快提升货品的更新效率。同时,如果想最快速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上,也要依赖于他们的快递人员。
以上是我们对于无人货架的一些新的理解。在2018年,无人货架或将进入精细运营的阶段,毕竟经过市场一轮洗牌,头部的玩家都开始整合了。规模和服务会成为关键词,但两者必须平衡,不然就会出现点位铺多了,货品根本跟不上的问题。步子不能迈太大!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