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不多,直至今天,我依然认为那些曾在朝鲜半岛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突破种种人类极限,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习惯常源自童年熏陶,八九岁的我,坐在大院小板凳上,看露天电影《上甘岭》,只知道电影很好看,战斗很精彩,苹果很珍贵,志愿军战士个个是英雄。从此喜欢上战争类影视书籍。
相比电视剧,我更喜欢电影《长津湖》的伍万里(易烊千玺饰)。《冰雪尖刀连》屡犯严重错误的伍万里(王子奇饰)是幸运的,因为他身后站着676名伟大的钢七连战士。剧中的伍万里活了下来,现实中的九兵团因前两次战役大范围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不得不回国休整。
稍了解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人会好奇,朝战和这些有什么区别?天壤之别!仅说炸弹种类,如果前者只是雕虫小技,联合国军就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燃烧弹、白磷弹、毒气弹、各种大口径大杀伤力榴弹……皆当时世界顶尖军工科技,除原子弹没来,剩下都来了。而志愿军,自第三次战役中后期开始,苏联支持一部分飞机枪炮弹药外,剩下全靠战士单兵硬扛。
在志愿军前三次战役猛烈打击下,联合国军节节败退直到三七线,志愿军一度收复汉城。1951年,狂傲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下线,彭德怀迎来一个强劲新对手——李奇微。
麦克•阿瑟靠名声和威望统军,李奇微上任是第三次战役中后期,联合国军正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军队内部甚至怀疑:和前期南朝鲜军队一样被赶下大海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说彭德怀是个战略大师,李奇微就是一个精细的战术大师,不在意一城一池得失,更在意保存有生力量和多兵种联合作战,最大化杀伤对手。
对阵双方都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者,彼此都有不少身经百战充满战斗经验的老兵,都很骄傲。在第四次战役前,志愿军显然更胜一筹,态势呈碾压之势。
当进入近乎空城的汉城,和战士们上下乐观的心态相比,彭德怀已经隐约感觉不对劲,但却说不出问题在哪里。
越往南,后勤补给线变得越来越长,除了每天要承受对方海陆空无间断轰炸,朝鲜半岛狭长的东西海岸线两端还要随时小心对手再来一次仁川登陆。早期的北朝鲜军就是这样被联合国军从后方登陆,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败。志愿军表面势如破竹,仗却开始变得越来越难打。
对于朝战,有些人片面认为志愿军只是通过堆人头的方式赢得战争,忽略我军很多战术运用,比如运动歼敌;比如全凭两条腿的大范围穿插;比如抢占制高点;比如大规模潜伏伺机出击……联合国军算是开了眼界,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
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也不是吹的,活学活用,很快适应过来,找出可乘之机,并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给志愿军制造很大麻烦。这些在《冰》剧和很多朝战电影作品中也有体现,联合国军前脚刚吃完亏,后脚马上呼叫海陆空军进行点定清除。志愿军战士很多时候打扫战场收获战利品(食物和弹药)的时间都没有,就被炸没,来不及补充,只能饿着肚子和有限的弹药匆忙撤离,奔赴下一个任务。
除影视题材出现过的,其实第四、五次战役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第四次战役39军华川水库放闸,水淹联合国军;第五次战役铁原阻击战63军撒豆成兵,化整为零,组成200多个阻击阵地,以血肉之躯,有效迟滞联合国军北进;上甘岭战役15军利用坑道战术退敌;还有金城战役等等,都是第四第五次战役中的经典战斗,志愿军将我国古人战争智慧用到极致。
1991年海湾战争,美伊对决,萨达姆三百万陆军号称“世界第三”,全苏式先进装备,本土作战,不到三个月,被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土崩瓦解。志愿军仅凭轻武器,用三年半时间,把联合国军摁到谈判桌上。
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战士打走两任联合国司令官,一个总统。1952年,联军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接替李奇微,艾森豪威尔取代杜鲁门出任美国总统。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后,克拉克留下一句名言: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在获胜情况下签字的美国将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