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苏州城经历了一阵疫情波动,在美好的三月终于有常态化的区域公告,真是令人更加开怀的美好。为了健康,再多努力也值得吧。
最近的惰性还是很大,哪怕坚持写毛笔字、站桩、跑步、骑车,但总觉得时间仍旧不够用,每天想做的日课很多。我也想分辨究竟是有点贪着亦或是不当分心,与之前相比好的是少了焦虑和自责。原来我以为惯性前行是一种不上进,现在会对日常秩序保持尊重和尽量珍惜。也许年纪大了,不喜欢热闹和波动了,疫情之下最想干的事也就是堂食火锅。容易满足在我现在看来是很好的事,起码可以在情绪之下或者之上观察自己。
工作也不知从何时起,变得很常态化。也有同事说这种氛围是不是有点不上进,我说我们可以持续努力没有人捆住我们的手脚。人不只是由客观趋势的,主观不要盲目放大,只是也不要被客观带走了身心。保持个体的常态化能量输出,可能是我们一辈子真正的功课。学生上学、大人上班、老人遛弯,这不是就是生活最踏实美好的样子。烟火气、锅气、人世间、花间,当一时失去日常的常态时,我们才真正与平凡的日子拉开现实的距离,才开始思考如何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常是常。
已经有点不记得上次出国旅行是什么时候了,本来基本上每年都会出一次国门吧。本来早就买好了2020年初飞台湾的机票,后来因为自由行取消、新冠疫情影响,这一晃竟然过去两年了。国内的行程也没特别安排旅行,两次远行都是学习。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损失,就偶尔觉得有些压抑,没法换个大场景进行时空分割。城市里的人或许总想到外面去看看,但又不知道究竟想看的风景与网络里呈现的有何区别。
想想原来只有电话、短信的日子,总是有很多仪式感和期待中。现在因为视频、图像,好像地球的另一端都触手可及,新鲜感、向往心都开始变得模棱两可。甚至愿意宅家的,只靠网络就是能一直蹲守。春天的风、夏季的夜、秋天的果、冬天的雪,上弦月、下弦月,初一、十五,节气、过节,好像都只在手机里了。没有了书信更没有手写的卡片,彼此的交流因为网络世界变得若即若离、真假难辨。
我想要的常态化可能是一种曾经经历的生活模样吧,节奏比较慢,也没啥比较心、得失感,并非我现在过得不好,我只是觉得现在有点满随着时间被推着往前赶。我并不怕落后于这个时代,反而是怕以后失去现有的熟悉感、感谢心。哪怕我不愿选择去站队某种生活状态,但也一定会有一个模式选择我。全然的接受和沉浸的体验,是保持常态化的途径吧。纸书永存、书写不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