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真好!
中午和一位研友交流了英美文学,中后期的复习策略,就笔记记录,重难点定位,和国庆前后这个关键节点任务分配,以及,更重要的剩下的129天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下子彼此都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首先,做笔记,做笔记的原则是精简。要做白描,而非工笔画。不是也不必要对着lecture 屏幕上的字照搬,而是,学会筛选,总结,并提纲掣领地凝练之,做出一个outline或者sketch.如此,就够了,剩下的就放到二次背诵,归纳和记忆的时候,好好地梳理和填补。
书有两种读法,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由厚到薄,是正向的顺势学习;而把书由薄读到厚,是逆向的成长和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更重要的过程。它综合考验着人的悟性,理解力和吸收,创造与深度二次加工、转化的能力。
做笔记也是,第一遍,简简单单,抓抓主线地记录。后面,经过第二,第三次的复习和完善,就可以自然而言地把笔记由薄,由疏做到又厚,又密了,而这想必才是好的做笔记的方法吧。
接着,我们谈到了重难点的确定。众所周知,文学史的答案,特别是情节介绍和作品分析,那可是老长老长的了。但是,长长的答案,最精华的也就是那其中的几句话,或者一个段落的量。很多的话,都是可以自己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而进行一定的,用自己的语言的阐发。
这就是一个筛选和锁定范围的过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也是一个很应试的东西,不可能也不要求你在还没考之前,就把一整个英美文学世界的东西,都搞透,搞懂。我们如何挑选重点,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决定后期复习的效率和精准度。
后面,我们又交流了一些比较细的东西。其中,我们都谈到的一点就是简化,简化笔记,简化大段理论知识的记忆,而代之以梳理,总结和提炼。
在这之中,我们不约而同地异常重视主要作家的masterpiece.
这确实是一个难啃的骨头,但不得不啃。因为,只有我们对主要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了然于胸,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家的艺术特色,写作风格,以及主旨意蕴等文学答题分析的几个重要纬度。
由此可见,做好主要作品片段的选读是很关键的。惟有如此,我们在后面应对文学卷子上的分值很高的论述题,才能言之有物,而不落入泛泛而谈的空洞。
交流的末尾,我们基本上对笔记的做法,复习的节奏,以及当今阶段到十月一号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应该突破的东西和应该重点抓的任务有了相通的看法。
在这一刻,天上的天更加渺远湛蓝,里面跃动着希望,很是轻盈,也很是自信,全然没有了之前的忙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