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人工智能之前,我们要先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形。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

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一方面机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单位工人生产的财富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大大积压了手工作坊生存空间,小资本和农民大量破产,女工和童工代替男工,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与资本家减少成本,追求利润密切相关,由此带来了机器的进一步改良,同时带来大量工人遭受排挤的命运。对比当前的人工智能、无人工厂的应用,直接的动力与机器使用别无二致,同样也面临传统工人失业的问题。可见,人工智能是机器的高级延伸。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看到大量“机器人也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说法,比如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斯认为:“技术和科学成为主要的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告诉我们: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机器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它属于生产资料。应用机器生产效率高,是指劳动者借助机器而创造的使用价值量比较多,而机器人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它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象不变资本的任何其它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比如,一台100万元的机器可以生产10万台手机,则每台手机上含有机器转移的10元价值,机器并不会额外创造价值。机器创造价值的说法,是没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区别开来的体现。人工智能也是同理的。
当然,有人会问,像青岛港和富士康的无人工厂:

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价值怎么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首先,这类无人工厂并不是无人,必然含有少量的技术研发人员;其次,无人工厂使用的机器设备是上游众多厂商生产出来的,它们蕴含着大量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当然,还有人问,无人工厂不创造价值,但为什么会获得大量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等就在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家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总是设法把资本投向利润高的部门,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使得不同部门的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各个部门的利润大致趋于平均。可见资本有机构成低(所谓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只好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资本有机构成高(所谓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况且采用无人工厂的大多数为大型垄断企业,垄断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压榨小资本,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可见,“无人工厂”的利润大多数是从其他部门中转移过来的,但一定要注意,所有资本家的利润总和等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和。

当然,更有人会问,这是个别企业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的情况,如果所有企业都采用这种形式呢?这个我们留在后面进行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