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雨非烟

作者: 小茉莉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3-31 19:32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日本有物哀,中国有更上上级的心哀。但是看完乐哀,总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对于现代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本土的人而言,有些人不让他.死.菜那是上天对他的关怀;有些人还要给点菜那是人文对他的关怀;大多数未来的人难说还有明天,极少数逝去的人却可以让人永远期待。

物哀(物の哀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这个主题也在日本著作《源氏物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居所指的“哀” ,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 “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后来日本美学博士大西克礼进一步完善了 “哀” 的意涵,他认为 “哀” 不仅是一种情感或心理,也是将 “静观” 从特定对象延宕至更广阔 “存在” 的能力。

在美学框架下,“物哀” 并非三言两语能辩明。我们且将它视为一种感性:细节皆入五感,然后体悟、发现、由此及彼,并将各中情致掰开揉碎,又见优美、凄美甚至禁忌之美。所以每个发出的感叹词,也就是达成物哀的瞬间。

物哀,作为一种专用名词和形容词,逐渐跳脱文学范畴,被看作是日本人所根深蒂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与其他日式美学意识杂糅后,也频频现身于当下。

村上春树曾写:“我很喜欢白色内衣,从头上套下闻到扑鼻的全新纯棉白色内衣的感觉,也是小确幸。” 从穿一件纯棉白色内衣里体会到小而确定的幸福,就是村上的物哀。

“物の哀れ”,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这个“哀れ”,あはれaware,本来没有汉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後人便注上了“哀れ”。

对于最早的物哀,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

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あ)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あはれ”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标出。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

乐哀——君王之殇

上.古.祭.祀.之乐

上古三代,君王提倡“乐”(这里的乐不是现在意义的音乐而是与神交接的.祭.祀活动),至少从.伏.羲、.神.农之时就有各种乐舞,比如《乐书》《乐纬》等书里记载:.伏.羲之乐曰《立基》《驾辨》,.神.农之乐曰《扶黎》《下谋》,.祝.融之乐曰《属续》,.黄.帝之乐有《云门》《大卷》《咸池》,少昊之乐曰《九渊》,颛顼之乐曰《五茎》(一说是《六茎》),帝喾之乐曰《六英》(可能和颛顼的《六茎》是一回事),帝尧之乐曰《大章》,帝舜之乐曰《大韶》(《九韶》),大禹之乐曰《大夏》、商汤之乐曰《大濩》,周文王之乐有《象箾》、《南籥》,周武王之曰《大武》等等,总之古代.帝.王们都有自己专属的乐舞。

根据古书记载看,古代.帝.王们的乐舞,主要不是用来娱悦自己的,而是用于.祭.祀,在宗庙等.祭.祀场所演奏歌舞,用来“娱乐”(或敬仰)上帝(.三.皇.五.帝或更远).百.神以及.祖.先,这一点,从殷墟.卜.辞里就能看出来,殷人.祭.祀.神.灵.祖.先的时候用的乐舞就有《濩》和《万》,“万”就是后世典籍中记载的“万舞”,是一种集体舞蹈。

殷人的.祈.雨.仪.式的“雩”,写法是上面一个“雨”下面一个“舞”,表示用乐舞祈求.神.灵降雨,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也有很多帝王不是这么搞,不用它.祭.祀上天、神、祖先而是拿来自己娱乐,并且非常沉迷,这被儒辈或史类称为“.淫”,这里的“.淫”是过度的意思,据说会导致丧身亡国。

启上.天.传.乐

古书里记载最早一个娱.乐.致.死而且.危.害.国.家的君王,就是夏朝的.开.国.先.君夏后启。

夏启用的歌舞:

1.《九辨》:“九”在古代是指多数,并不一定就是确实的九数,只是表示此中乐舞有很多阕或章节。

“辨”也写作“辩”,《.归.藏.易》里称“帝《辨》”,就是上帝用的乐舞叫“辨”,.伏.羲的乐舞有一种《驾辨》,也是此类。这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有歌词,所以《楚辞》里也有一篇宋玉写的《九辨》,就是模拟古《九辨》的形式而作。根据《.归.藏》的记载,这种乐舞属于五声中的“宫”的序列,是《九歌》的组成部分。

2.《九代》:古书里除了《山海经》,没有其他书里有这个名目,郭璞注认为是“舞九代马”,恐怕不可靠,其中“代”应该是“伐”字的形误,就是因为二字形近写错了。

《九伐》就是《九辨》,在古音里“伐”、“辨”是同並纽双声、月元对转音近的,即“伐”是“辨”的假借字,后人在抄书的时候误成了“代”。

3.《九招》:“招”就是“韶”,所以《九招》就是《九韶》,是传说中帝舜用的乐舞。《竹书记年》里也有“夏后启舞《九招》”的记载。

4.《九冥》:这种仅见于《.归.藏》,是《山海经》和其他古书里没提到的。

其实“冥”就是“万”的假借字,《九冥》就是《九万》,也就是古书里说的“万舞”,《墨子·非乐上》引古书《武观》里说夏后启“万舞翼翼”,就是指这种歌舞。

根据《.归.藏》的说法,它和《九辨》都属于五声中“宫”这个序列,属于《九歌》的组成部分。

5.《九歌》:《九歌》应该是古人.祭.祀.上.帝.百.神.用的歌舞。

应该有很多篇,不是准确的九篇,九代表多的意思,所以屈原模拟它作了《九歌》,是十一篇,也是.祭.祀.上.帝.百.神的内容。

由上可知,夏后启用的歌舞的确不少,《九辨、《九歌》、《九招》、《九冥》,至少四种。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可知,古传中夏后启曾经三次上宾于天,就是去朝见.上.帝(中国古代的.上.帝),这大概的确是古传,《.归.藏.易·.启.筮.经》里就说:

“明夷曰:昔者夏后启.筮: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皋陶占之曰:‘吉。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

这就是说夏后启曾经乘龙登天,还找皋陶算了一.卦,得了个“明夷”的卦,非常吉利,可以为四方之王。而他登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上帝那里得到了《九辨》、《九歌》、《九招》等乐舞,然后下来就沉迷不已,不能自拔。

.祭.祀之乐向娱乐之乐转变

夏后启甚至跑到高山顶上去奏乐,《海外西经》说的“大乐之野”、“大遗之野”,也就是《大荒西经》里说的“天穆之野”,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里已经说了,“乐”、“遗”声相近,是有道理,但不准确,因为“大乐”又称“天穆”是怎么回事呢?在古文字中“大”、“天”经常混用,比如商汤的日名“大乙”又作“天乙”,“大邑商”又称“天邑商”,这个倒是没啥说头,但是“乐”怎么又称“穆”呢?很可能“乐yuè”是“鸙yuè”的通假字,《尔雅·释鸟》里说:“鹨,天鸙。”郭璞注:“大如鷃yàn雀,色似鹑,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邢《疏》进一步解释:“音绸缪者,《诗·豳风》云:‘绸缪牖戸。’取其音同,故读从之。”就是说“鹨”这个字的读音和绸缪之“缪”的读音一样,是读móu(古音读mù),现在的注音是liù,不是古音。

天鸙或天鹨就是今天所说的云雀,又称“告天鸟”,这种鸟的鸣叫声高亢嘹亮。

《正字通》里说:“鹨,俗呼‘告天鸟’,其鸣如龠,形丑善鸣,声高多韵。”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大乐之野”其实就是“天鸙之野”,天鸙又称天鹨,“鹨”和“缪”、“穆”的读音相同(比如“秦穆公”古书里又写作“秦缪公”),所以“大乐(鸙)之野”又称“天穆(鹨)之野”,起这个名字,就是取这种鸟鸣叫声高亢嘹亮而多韵,像歌乐一般。

天穆之野不是一片地上的平原,而是在一座高度为二千仞的高山之上,离天最近的地方,这种“野”其实就是崮类山。这种山在鲁西南一带特别多,比如吴王崮、抱犊崮等等,这种山都四绝孤立,雄伟高峻,而山顶上却是平的,上面有田地可以耕种,也可以住人,所以鲁西南一带有很多的“山顶村”,就是这么个原因。

夏后启歌舞的天穆之野,可能就是在这么一座被后人称为崮高山上。(如果按沧海桑田、古地质、气象学演绎的话,把这个崮称为孤岛上的一处最高的平台也说得过去。)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就是夏后启歌舞其实也是在.祭.祀.天.神,他选择这样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而且把这个地方叫“天穆”,那么他奏乐的目的就是希望.上.帝.百.神.能够听见,既是娱.乐.百.神,也是娱乐自己。(.告.天——向上天做汇报。这是现代人都怕的事情。)

从这一方面来考察,实际情况应该是,《九辨》、《九歌》等歌舞本来是为.祭.祀.上.帝所用的专用歌舞,所以才被认为是.上.帝之乐,普通人是不能拿来娱乐的,而夏后启却拿来当做自己的娱乐项目,显然就犯了错误。

夏后启到高山上奏乐娱乐,还真就达到了目的,让.上.帝听见了,只不过.上.帝不是高兴,而是非常生气。

《墨子·非乐上》引《武观》曰: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锽锽,管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

这段就是说夏后启作乐过度,在野外举行盛大宴会,还钟鼓管磬齐鸣,万舞翼翼,结果真的传到了天上,上天(即上帝)“弗式”,“弗式”就是“不善”,也就是不喜欢、不高兴,把.上.帝给惹火了。

传乐的代价

惹怒.上.帝的后果很可怕,代价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夏后启本人,传世古书里没有记载他是怎么死的,而根据出土文献记载,夏后启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溺水而死。

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的《.乾.卦》里说:“不仁者:昔夏后启是乘龙登于天,帝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坠之江。”

明确记载夏后启是因为乘龙登天而惹怒.上.帝,被.上.帝投进了深渊而死,就象共工坠入江中而死一样,属于“不仁者”。《淮南子·原道训》里说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这里面说的“渊”应该就是“江渊”,也就是江,共工也是死于深渊里的。

《.归.藏》是战国时期作的一本.筮.书,可见至少在战国时代关于夏后启的传说中,他是被.上.帝投进深渊而死,和共工一样的下场,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站在古人的说教立场上看,上述这些记载说明,夏后启.淫.佚康乐无度,影响到了国家和后世子孙,可见是贻害无穷。

【参考文献】
古籍:《山海经》《墨子》《归藏易》《竹书记年》《楚辞》《乐书》《乐纬》《尔雅注疏》《真诰》《正字通》《山海经新校正》《玉函山房辑佚书》
现代著作: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
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
袁珂:《山海经校注》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记年辑证》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

云雀天鹨

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又称告天子、告天鸟、阿兰、大鹨、天鹨、朝天子等,隶属于雀形目,百灵科。云雀体形似蒙古百灵,但个体较小,其生活习性与蒙古百灵基本相似,羽色虽不华丽,但鸣声婉转,歌声嘹亮,能与蒙古百灵媲美,素有“南灵”之称,是中国著名的笼鸟。

天鸙(tiān yuè),鸟名。鹨的别名。

另解:

云雀形目百灵科鸟名。以其高飞直入云端,故名。【别名】天雀《尔雅·释名》:“鹨,天鸙。”晋·郭璞注:“今江东名之曰天鹨。”清·郝懿行义疏:“今此鸟俗谓之天雀,毛色全似阿?,而形差小,高飞直上,鸣声相属,有如告诉,或谓之告 ......

鹨,天鸙。(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鹨,亡侯切。鸙,音药。)

[疏]“鹨,天鸙”。释曰:鹨,一名天鸙。郭云:“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者,《诗•豳风》云:“绸缪牖户。”取其音同,故读从之。——《尔雅注疏》卷十·释鸟第十七

  1. 云雀:鸟类的一种,身体小巧,头顶有卷羽,可以发出悦耳的歌声。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求偶炫耀飞行复杂,能“悬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云雀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描述春天的景象,寓意着生机勃勃、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

  2. 天鹨:也是一种鸟类,与云雀相似,但是体型较大,体态昂扬,通常被视为吉祥之鸟,被用来象征成功、喜庆等美好的寓意。

  3. 综合起来,「云雀天鹨」可以理解为春天愉悦的气氛和繁荣富贵的象征。在古诗词、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经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象或者象征吉祥如意之意。

人间四月雨非烟

从乐哀所说的夏后启到古希腊传说中普罗米修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这些说法竟然极其类似:违天逆神为人类造福是万万不能的。这种行为会惹恼上天,

另外一件可悲的事情就是:对于归和藏,如果把它作为一部古书那么它早已失传;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万事万物都被收纳了,可能世界真的有这么个地方专门收纳世上的各种事物。

老舍曾提到过死的语言和活的语言,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上来讲都属于归和藏。而且这种归和藏收纳人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毫无差别的可谓一视同仁。

在万物归寂收藏之前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抵人世间只存在两类人,一类是活太监;一类是正常人。活太监的任务是编鸟笼,把人装进笼子里让他们学鸟叫;正常人的任务是先学鸟叫然后慢慢地返祖想法设法回归自然。

对于.五.四那个时期的文人是很难学的,学都学不来只好再像阿Q那样搞搞千秋无敌大法。之所以说那个时代的人学不来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参与革新而是参加了收割比赛,只看到了西洋景却把过去的精气神给丢了。

徐志摩在世人眼里很可能是一位风流摩登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其实抛却儿女情长他是中国现代文坛最具特色、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诗人,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没有新文化的洗礼旧文化是萧条的,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的。

固爱志摩,一直喜欢他的诗。今日偶作一诗,套用了他的诗句,里面有“天鹨”二字颇为生疏,一路考证下来,没想到徐志摩的古文功底竟然如此深厚!

但看度文解释,实在有些难理,特将徐志摩的介绍附录如下:

徐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11岁时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与郁达夫等同窗。1915年,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1916年赴天津,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随学校合并进入北京大学法科,拜梁启超先生为师。1818年赴美留学,两年后为追随罗素而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在康桥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集中了当时文坛上的很多精英。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云雀天鹨,古已有之,但对徐志摩而言,他写出了另外一境界:

对于关在笼子里的人而言,在厌倦了豢养渴望回归自然面对难以挣脱的鸟笼的时候,或许渴望寻求到刹那间成功的喜悦。若有幸,迎接你的肯定有徐志摩式的如云雀天鹨般鲜活婉转激悦的高鸣!

人间四月芳菲尽,
你是人间四月天。
暖风绿柳一时新,
燕儿双飞把家还。

新归来的燕儿哟,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啊!这可不是春至人间,
母亲很不愿放开你,
创造的喷泉,
她养你只是为她生男。

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
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
散布着希世的音乐锦绣;
你是精神困穷的慈善翁,
你展览真善美的万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风餐日月星辰的精辉,
野饮人间四月的繁露。

相关文章

  • 五绝/四月

    春草庭前绿,家山万树烟。 人间花蝶梦,四月雨连天。

  • 五绝/四月

    春草庭前绿,家山万树烟。 人间花蝶梦,四月雨连天。

  • 似雨非烟

    好久没有跟大家用文字见面了,因为平常实在是太忙了。希望大家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似雨非烟。很期待跟大家再次碰面!

  • 七绝。婉约人间四月天(轱辘体)

    七绝 。 婉约人间四月天(轱辘体) 婉约人间四月天,江南墨染水生烟。 清明雨柳伤心碧,媚影依依一梦悬。 东风弄柳扶...

  • 七绝 。 婉约人间四月天(轱辘体)

    七绝 。 婉约人间四月天(轱辘体) 婉约人间四月天,江南墨染水生烟。 清明雨柳伤心碧,媚影依依一梦悬。 东风弄柳扶...

  • 正在人间四月天(七)/逸云

    雨落胭脂透,恰似人间四月天。 这一缕红,薄如轻烟,如同一个个笑涡,装满了四月的酒酿,醉了山河,忘了人间。 采一把微...

  • 四月,在夜里

    最美人间四月天,昏烟漠漠雨霏霏,这样的环境适宜独处,我伫立窗前,风伴着雨,雨伴着夜,夜伴着我,越夜越清醒。 这样的...

  • 回不去的过去

    三月的风,四月的雨。烟非烟,火非火,物非物,人非人。那一天,那一分,那一秒,度日如年。这一年,这一季,这一月,空空如也。

  • 齐悦社群征文//旖旎四月,品关中味道

    春风乍起,杨柳堆烟,薄暮轻衫的四月款款而来。 古诗词里的四月,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闲适;是人间四月芳菲尽...

  • 风雨雪

    风,轻柔地拂过人间 遍体鳞伤 雨,温柔地降落人间 支离破碎 雪,簌簌地掠过人间 一往无前 是?不是? 非风非雨非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间四月雨非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wh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