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产物。每个人都有,如大山,让人喘不过气来。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史”,唯有前行方可将其遗忘
晚上跟母亲打电话,聊起了隔壁邻居与我同龄的梁,母亲说人家现在自己开了间工作室,据说现在还是挺不错的,年收入基本上都有50多万。
母亲说:“前几天我看他开了辆奔驰回来,可有面了。你说人与人之间怎么这么奇怪呢?以前他还不如你呢”。母亲的自言自语地在电话中说道。
梁的母亲经常在我母亲面前说他儿子又给她买了金项链,母亲每次说到这里,都有一种怪我没有能力满足她老人家这样的虚荣心理。
原来,比较可以无处不在,上到八十岁的老奶奶,下到孩童。无处不在,你在这里无所遁形。

你的生活中甚至还充满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话语:
“同学身价上亿了”
“邻居创业成功了,年收入是500多万”
“闺蜜买了三套房了,据说现在准备在泰国看房中”
···
每一份焦虑,都看似甚是有外貌感,总在你面前耀武扬威,嚣张跋扈至极。一不留神,便可把你秒杀。不同焦虑,但却有着同一样的心理:为什么会这么落后或比不上别人。

这个时代,拥有很多不一样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一切。方式不一样,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事业有成的人向你炫耀着成功的模式,幸福的人在跟你畅谈幸福秘密。所有的一切感觉都是唾手可得,来之极易。
问题来了:成功的人千千万,可为什么偏偏把我给漏了?
是呀。为什么。
不,没有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现实,既然是现实,那么如何打破这个状态呢?关键还是自己。
做好眼前的自己,从你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思维体系入手,不断磨砺自己。这才是你现在要做的。
经常问自己:
是不是自己工作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是不是很多时候,自己所有的想法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真正落地的却是少之又少?
是不是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依然是几年前的存储,自我更新的意识非常被动?
每次把这些问题重复一次,我知道了答案:做强自己。
(二)不是你不行,而是自己坚持落地力不够
年初在朋友圈大红的名词中有一个非常耀眼的概念名词——斜杠青年。这个称呼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的。具体就是现在可以不用满足“专一职业”对自己的束缚,可以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刚听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想这不就是主副业之间的统称嘛。是的,没错。因为自己之前一直对写作有着较高的兴趣,于是去年年初的时候自己运营了自己的公众号。从开通、选公众号的方向,再到构思、撰文、排版、P图全程自己在做。
其实当初也甚是怀疑自己。虽说写作有点小经验,不过那只是在公司内自己的水平还过得去,真正运营公众号时,自己的水平或者说逻辑思维能力真的具备吗?想了很久,决定还是先行动先,在行动中来调整。
很多事情,等你行动了才能真正发现到底是否可行,能否达到你心中的那份价值感。
等真正运营后,才发现这真不是一件易事。粉丝关注量在达到一定量后(其实是自己的圈子在关注,圈外的基本上属于空白),竟然很难再突破。看着别人的公众号都是干货满满,粉丝量超高,自己内心甚是打击。
自己心里一直在打鼓:“为什么我不行”、“如何能更快地提高”、“怎么样形成体系”。这些问题让我焦虑感暴增,工作后的八小时好像是失去了意义一样。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放弃了微信公众号,当初自己的初衷基本上忘记了。到自己慢慢缓解后,发现如果当时持续坚持一会,事情的结果就不是现在一样。
因为一时面临的挫折或者困难,就开始放任自己,让自己脱离自制的“约束”,致使自己在焦虑感中不断打圈。打破这个怪圈的唯一方法——马上就做。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现在的人压力真大:行人不能输在斑马线上,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生不能输在录取线上,领导不能输在阵线上,股民不能输在K线上,农村女人不能输在针线上,城市女人不能输在曲线上,男人不能输在前列腺上。
看似是一个段子,但是这里面包含的东西是在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反映。是的,每天被这些看似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场景,于是产生一种“感觉自己很差劲”的心理,慢慢地你的大脑思考的方向便开始脱离正确的“轨道”,甚至于“脱轨”。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忧愁和焦虑。现在的时代,每天都看到各类的自媒体那些谁又抛弃你了,对此,我们总是如此轻易地就吃下了身边的所谓的“事实”以及各种鸡汤味的焦虑炮弹。面对这些真实的场景化焦虑,你必须靠自己去消除焦虑,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

作者简介:
公众号:wdong李不为。一名有态度的90后,喜欢在文字中找到归属,喜欢对一切事物进行逻辑化的分析。不做作、看待事物喜欢找到本质的一环,有想法,追求生活情调的耿直boy。关注,一起来讨论成长、育儿、生活等等的那些事。
网友评论